- 相关推荐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1
读完《论语》后,我感觉真是受益匪浅,同样给我以心灵上的震撼!我的理解就是教导世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有同事问我《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我很斩钉截铁回复他!能“绝对能”他从如今人们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论语》,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我看到他举的例子,打的比方,他的经典妙句,真叫人折服。解读之精妙,文学功底之深厚,无不叫人连连称绝。我决定去买一本养心、交友、处世、有利于工作的好书来苦心修读希望我们都有启迪和收获人的一生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磨难甚至有权财的诱惑,如何来面对生活给自己带来的不幸又怎么样拒绝诱惑,黄部长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思想,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他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一次再一次怨天尤人,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压给别人。在孔子老人家这句话的基础上我想在现代人,将其意思改为日:“已所欲,施于人”,就是把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与他人,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与他人,把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传授给他人!因为在现代社会中,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没有多少人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让给别人呢?现在的我们都有这等心胸吗?人人有了,集体多和谐,社会多美妙!我们现代的得修炼。“人与人之间,事情与事情之间的比较,没有单纯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优劣之辨,那么这种境界的标准就取自于“大道合乎自然”。又有谁会真正想到和做到(吾日:“已所欲,施于人”)应该放下时且放下,你要宽容别人,“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要忘却,不要抑郁于胸,要学会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而在我年轻气盛的时候,是一个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现在的我是一个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我想以后还应该看看蓝色的天空。
读完后我在想:《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循循善诱思想的老师,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在现代生活匆匆的路途上,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凉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我要常读更深入的读,以理论指导我的行动。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2
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听说过《论语》这本书,但却没有真正地去看过。当时,在我的想象中:《论语》这本书和其他的书没什么两样的,当我现在真正地读完《论语》后,才觉得二、三年级时我那幼稚的想象是大错特错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读完《论语》后,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这是这句话的`意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各行各业的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还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个人有个人的优点。只有向别人的优点学习,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这样,自己才会变得更加优秀啊!
其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也是出自《论语》的话,和上一句意思大概相同。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聪明而又好学习,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肯定有许多方面不如别人,那么我们要不耻下问,将自己更加完美些。我记得伟人毛泽东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啊,只有做到不耻下问,那么,我们不是离完美更加近些了吗?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于丹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说人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三种坏朋友呢?友便辟,就是性情特别暴躁的。遇事不能冷静理性地帮你分析判断。友善柔,就是特别优柔寡断的。在你需要选择时,他的优柔让你失去机会。友便佞,就是心怀鬼胎的朋友。不走正道,阿谀谄媚之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地位。从自身修养做起。不断完善自己,才能交到好的朋友.
于丹以为,人与人之间不是越亲密越好,要保持合适的距离,不管是上下级,朋友间,父母和子女间,皆如此。凡事“过尤不及”。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对待君主劝谏过多,就会遭到侮辱;对待朋友规劝过分,就会被疏远。”还说,带刺的豪猪就是多次在靠近和远离之间试探出一个最佳距离,既可以彼此获得温暖,又可以不伤害对方。人,亦如此。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3
以前,我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行我素,逍遥自在,早晨8、9点钟才起床,阴天下雨就窝在家里,不受风吹日洒之苦。很多人羡慕我的生活,我也是自我感觉良好,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才发现,我身上有很多毛刺。在别人眼里我是温柔善良的,可正是这些隐藏在温柔之下的刺让我们姐妹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虽然我们姐妹之间没有大的矛盾,也从来没有吵过架,就是感觉不舒服。学习了,明白了,我想把自己身上的毛刺都拔掉,让自己变成一个真正柔和的人。我先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早起”。然而过程是痛苦的,正如上午一位学员分享时说“改错很痛苦”,真的很痛苦,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我才真正养成了早晨6点起床的习惯。当我习惯了6点起床时,我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也有了更多的'乐趣。
上周六下午学习时,姐夫说我懒,以前,我是不承认自己懒的,我可以7、8个小时不停笔地画画,来兴趣时可以不吃不喝一整天地看书学习,怎么能说我懒呢?我开始反思自己,想起我刚搬到新家时,为了让妈妈能住上我的新房子,我把妈妈接到家里照顾了一年,期间姐妹们常到我家看望妈妈,每次来都是先擦桌子、拖地,我还说:“多和妈妈说说话吧,我家里不至于那么脏,比大街上干净多了。”姐姐说我“你家还真没大街干净,就是个马圈、兔子窝!”儿子属马我属兔,当时我还不以为然,现在想想我真的是懒啊!姐夫说:“懒,很好改,勤快点就行了。”
明白错了,马上改,我先把家里来个大扫除,看着整洁利索的家,我一点都没觉得累,儿子冒出一句“妈,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没想到一向不善言谈的儿子和我开起了玩笑,我开心极了,是我的改变影响到儿子也在变化。在妈妈家里,我也开始拖地,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老爸也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姐姐高兴了,我也很高兴。
早晨,王老师讲到“持”,持续,坚持,以后我努力的目标就是:坚持“勤快点”,不能总让“太阳从西边出来”,我要改变自己的懒惰,让太阳正常的从东方升起。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4
通过倾听朱先生的授课,我对《论语》和整个儒学产生了深刻的转变。我领悟到孔子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圣人,同时也认识到儒学与佛法有着相似之处。下面是我学习过程中的几点感悟:
一、以前虽然对《论语》并不陌生,但过去的理解非常浮浅。主要原因是态度与方法不正确,朱先生曾讲过,读《论语》,首先要把态度摆正。孔子是圣人,自己是凡夫,对圣人要有至诚的仰慕与崇敬。《论语》是传道、修行之书,仅靠逻辑分析、考据论证之类的现代学术方法是不能得门而入的,要靠真诚心去感通圣人之志。圣人的心是纯然天真之心,无非也是这颗真心,我们只有发起真诚心,超越纠缠我们心性的世俗心,才能与圣人感通。如果真的能这样,则《论语》就能不读自通,王凤仪善人就是这样的例子。《论语》作为修行书,处处体现着实践精神,君子“学《论语》不是靠嘴巴,要把圣人的思想落实在实践中,落实在工作与生活细节中,特别要落实到家庭生活,有的人在工作单位上是君子,可一回到家里就成了小人。
二、学佛前读《论语》,是为了学术研究,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语录体著作显得琐碎,大多是一些道德教训,而且不明确其主旨和结构层次。经过听了朱先生的课后,我对这些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儒家学问的核心是心性,也被称为明德、天命之性、诚、明、天等,王阳明将其称为良知,“无善无恶的是心的本体,有善有恶的是心的行动。认知善恶就是良知,以善去除恶是格物。”而在《论语》中,多用仁来指代这种心性。仁是我们最原始的面目,是真正的主宰,只是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孔子的学说就是围绕着仁展开的,他一生的使命是让众生回归仁的特性。钱穆先生在《孔子传》中说:“他活着,度日如年,他的身体、岁月、人生,都在于志向学习、对学问充满热爱、对道德操守充满向往和追求的无尽中。他的愤怒、快乐也都在其中。除此之外,其他都可以忘却……因此,孔子毕生……其实只是一个志向学习、对道德充满热爱和追求的人而已。”子曰:“参呀,我的道是贯彻一以贯之。”曾子解释说:“夫子的道,就是忠诚和宽容。”这个“一”实际上就是指仁,曾子之所以解释为“忠诚和宽容”,是因为仁是道的本质,而忠诚和宽容则是体现道的修行方法,由于道的本质难以言传,所以曾子从修行方法的角度解释;而且,忠诚和宽容也是进入仁的本质之门。只要我们弄清楚了仁这个根本问题,《论语》就变得容易理解了,《论语》全篇实际上都在阐述着这个仁的概念。
夫子之学是形而上的仁与形而下的伦理规范的合一,儒家的道德是德性与德相之合体,仁作为德性,是无私无我的,伟大的,具有浩然之气,是道德之本体;而德相则是德性的具体表现,是各式各样的规范,是道德之现象。作为本体,德性永恒不变,不论什么时代,人的德性都是相同的;而德相则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孔子的仁学,体用一如,即事即理,体现了宇宙人生的中庸之道,为中华文明建立了根基。但近代西学传入后,中国人的道德观只涉及到德相,德性却失落了,德相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个空壳也不复存在了。
在朱先生的课上,我对《论语》的结构和层次有了更深的理解。朱先生认为,《论语》的编排是根据《周易》来进行的。听到这个观点,我感到非常新奇,但通过朱先生的讲解,我深刻地感受到这个说法确实很有道理。基于此,我从我所研究的美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将《论语》视为一本美学书籍,因为仁就是真善美慧的统一,也是美的本质所在。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论语》第一篇可以看作是大道的美,道即乾卦,是宇宙的本体;第二篇可以看作是大德的美,德即坤卦,是行为的准则;第三篇可以看作是礼乐的美,礼乐以仁为核心才能展现其美,如果人不具备仁的品质,那么礼何以成立?乐又如何能被称作美?第四篇则涵盖了大仁的美,第五篇强调了修养的美,第六篇关注内省的美,第七篇探讨了师道的美,第八和第九篇则阐述了德行的美,而第十篇展现了孔子气质和风度的美。而每一篇又可以分为若干层次,比如第二篇从第18至21章中讨论了政治结构中君主、大臣、士、师各自的职责,说明了各个方面的协调对于政治和谐的重要性。在朱先生的课堂上,所有这些内容都被讲解得非常清楚,使整部《论语》的脉络一目了然。
三、先生在授课中还介绍了王凤仪、刘友生、谭荣清的学问与德行,很受教育,得到很多的启发。王凤仪是儒家血脉的传承者,是儒家学说的大实践家。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学的传入,知识界尽吹西风,儒家学说被歪曲并倍受打击。草根儒学家王凤仪先生领导的道德运动异军突起,并再传至刘友生善人于当代,显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形成了具大的社会影响,知识界对此一直盲然无知。毫无反应,这说明近代以来,知识界不曾有过真正的学问,王凤仪先生是儒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人物,他出现在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说明儒家思想家完全能够适应于当代社会,王凤仪的实践与理论。也说明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心性之学是真理,是具有实证特点的真正学问,王凤仪并没有读过书,他的学问。全从自己的天性(仁、明德、良知)中流现出来,此天性人人皆有,是真实的存在,不管体验到与否、发现与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一般人都被禀性与习性所控制”为恨怨恼怒烦所染污。这种天性便不能显现,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做格物至知、诚意正心的修证功夫,就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对王凤仪的学问(包括整个儒家学问)与佛法的关系。也要有清醒的认识,王凤仪、刘善人虽然也谈到过佛法、成佛等问题,但其学说只是佛法中的人天乘(属净业三福中的第一福)。修到最高水平也只是命终后升天,是不能出离三界的,更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其学说没有达到缘起性空、能所双遣、绝待圆融的层次,你连人都没有做好。修佛能成功吗,若论通途法门,则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但这种说法并不适合念佛法门,以信愿感通佛的愿力,临命终往生西方以出离三界,往生的基本条件是信愿行三资粮,再也没有更高的要求。
对孔子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孔子本人的形象应当是什么?夫子被不断解释、演绎,形成了各各不同、差别巨大的形象系列,曾被称为至圣先师,这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佛法则称之为唯识所现。孔子的形象是由解释者心性境界水平决定的,人们所看到的孔子的形象其实是自我心象的外显。通过学习《论语》,真切感受到孔子是一位超凡脱俗的圣者,也真切感到所有语言都不能完美地描述他,贤者颜渊倘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就能看到孔子有多高”所有学问之中,只有佛法才是宇宙人生最究竟的真理。只有从佛法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儒家,正如张商英所说,吾学佛,然后知儒:学佛然后才能识夫子面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认为夫子是儒童菩萨。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听朱先生讲课也是非常愉快的,期待着先生讲后十章,还有《大学》、《中庸》等。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5
暑假里本是为了应付检查才捧起丢在案头已近乎遗忘的《论语》,最初总觉得上学时已经学过多篇关于《论语》的文章,感觉自己已经读得很透,可是今天当我再以教师的身份去拜读它的时候,却有了另外一番的收获。或许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习惯,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被孔子的言行深深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所折服。
一、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许多老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缺乏耐心。如果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应该耐地去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比如,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而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
再说说“学而不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自己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正像陶知行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为了教育好学生,教师自己不但需要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还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教育科学知识。为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就需要有一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活的教科书。
二、在《论语》中,孔子展示了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其中我最深受触动的是他所倡导的.“因材施教”。作为教师,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各异,必然存在着各种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就像十根手指的长度并不完全一样。因此,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该有个体化的要求。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特长,让他们能够体验到不同的快乐与成就。正如《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各具所长,这正是因材施教的成果。《论语》还提到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思想。只有通过“温故”,我们才能真正地“知新”,也只有真正“知新”,我们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
三、快乐的教师之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是繁琐而劳心的。在这个清贫的生活世界中,如何寻找快乐,并在清贫中保持尊严和内心的愉悦呢?这需要我们在内心中建立一个快乐的乐土,追求自我的完美。孔子在《论语》中告诉学生如何寻找生活中的快乐:“未必贫穷而快乐,富裕而重视礼仪的人。”
通过学习《论语》,感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要热心教育事业,爱岗敬业;二要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讲究教育教学方法;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发扬《论语》中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勤于思考,不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6
与西方不同,海外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专一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可溶传导出来的饱和向心力。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悍。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意念锻造这样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平和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起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外交政策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师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人格结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元:“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那种可能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之下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7
今天心血来潮,翻了翻给女儿买的课外优秀读物《论语》。
当看到下面这亲眼目睹一条颇受启发。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句话翻译为现代文就是:
子张向问孔子请教如何求官职得俸禄的办法。孔子说:“多谈谈别人的意见,有疑问就保留,小心谨慎地说出无疑问、有把握的事,就能减少错误;多看看,保留疑问,谨慎地施行无疑问的事,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的机会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从事小学中层领导几年了,活没少干,事没少做,成绩也没少出。可是人际关系及上下级关系处得就是不怎么样。有时候回顾原因是没有自己没有能力,一般来说埋怨自己不会处事。有人说,做得多就错得多。当今天看了孔子教导弟子的话之后,我才知道,其他工作只凭热情是不够的,人要善于倾听和观察。人长着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绝对不是摆设,眼睛和耳朵是大脑的前锋侦探,大脑司令部或先锋反馈的消息再指挥嘴或手等做出语言根据行动。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闻阙疑”,多方面听取意见,然后自省经过大脑的全面思考和正确假设,确定无疑问有把握的方案,再“谨言”,而无把握的方案,就可以弃之不言,谓“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见阙殆”,多方面了解借鉴曾经出现过的类似的有过失和问题的政治事件,反馈给大脑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确定无疑问的路子,再“慎行”,而无把握的路子,或者经别人路子标定不可行的路子,就成为“其余”之列了。
孔子说,只有这样,你说错话,并谓的机率会很少,你后悔的次数也绝少,这样就“禄在其中矣。”
可看孔子的取舍观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勤于借鉴利“前车之覆做后车之鉴”。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善于听取众人的意见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后悔这样才会不做或少做内疚事。
读到下面这句时,也感到汗颜。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换车字旁音为倪),小车无軏,(音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话说,一诺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没有讲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中学,说好了,把投稿教诲地址发给那个小学的教导主任的,可是回来之后,电话把那个邮箱和电话不知道放哪儿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没有寄。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来找到邮箱的时候,那个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儿了。这件事情上,我觉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学校教师学生做中小学手工制片的事情,有的班级做得很严肃认真,像此类的活动,一定要评比,给予一个公正的评价,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没有认真的评选,也没有及时地总结,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从此以后对此类事情事情要引起重视。必须明确规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下会制做,让别人知道做的结局怎么样,有布置有检查,才能落到实效。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8
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虽是夸张的说法,但强调了学习《论语》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学习《论语》是否也重要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而孔子是古今中外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应该说,《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学习《论语》,自然可以学到智慧并且增进智慧。《论语》又是儒家经典著作,儒家提倡"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的很多思想对我们中华民族道德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学习《论语》可以提高自身修养,可以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个人感触比较深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生观。《论语》的核心是讲做人,而做人的首要问题是立志。孔子是"志存高远"的典范,"修己以安百姓"(即"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乐")是孔子向君子提出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而且坚持不懈地要去实现它,周游列国20xx年之久,力争改变无道的现实,所以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之说。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执着追求理想及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当代很多人所缺少的。
价值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即"长久处于贫困中")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中的"利",是指个人的物质利益,是物质的.、自然的方面;"义"是指反映社会整体利益要求的规范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是人文的、精神的方面。孔子肯定人们都希望富贵,厌恶贫贱,同时又要求按照义的标准来决定对富贵贫贱的取舍,自觉地把义放在第一位,以道义的要求约束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孔子还指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和利关系的不同态度,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孔子视为"浮云",对其是不屑一顾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古今中外都适用的道德准则,当今社会那些"一切向钱看"、以金钱来衡量人的价值、唯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的人难道不应该对照这一准则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么?
孝悌之道。孔子讲究孝悌之道,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即"弟子在家要讲孝,出外要讲悌"),孝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渐渐丢失。我们经常能听到老人食不饱腹,衣不御寒,甚至被子女赶出家门等不孝之事。那么,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就是孝了吗?孔子在回答其弟子什么是孝时曾说,赡养父母要"敬",如不敬,那就与饲养狗马没什么区别;孝敬父母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如果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兄吃,这样不能算孝。在向孟武伯解释什么是孝时还说道:"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让你的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不必为自己其他方面担忧。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全部,还要尊重父母,按父母的意愿行事做人,即使事父母竭其力了,但如果在社会上行事不检点,违法乱纪,使父母担忧,也不能算是孝。
为人处世之道。《论语》中有很多篇幅是在讲为人处世的方法,这些方法至今仍很实用。例如,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和谐是贯穿在孔子仁礼思想中的根本价值追求,为了达到和谐的目标,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和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给《四书·中庸》加注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的主要思想,在于论述为人处世的普遍原则,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不走极端,要恰到好处。"中"是"和"的基础,过或不及都不利于"和"。有人认为中庸之道是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其实不然,孔子说过:"乡原,德之贼也",乡原是指那些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讲原则,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可见,孔子是厌恶那些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的。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之说实属对中庸之道的偏见,是后人的错误理解。
为政之道。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即"如果为政以德,就可以像北斗星那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在它周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将政治归结为正人正己,而且正人要先正己。为政以德首先要求当政者"帅以正",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当权者、领导者走歪门邪道,违反党纪国法,下面的风气自然会歪,更谈不上对政事的治理能奏效了。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9
作为一位教师,我已经和《论语》打交道多次了。在我的眼里,《论语》就像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朋友,每次接触都会让我有不同的感受,带来新的发现。这个假期,在学校领导的建议下,我再次走进《论语》,与它进行心灵的对话。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处世和做人的智慧。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原则,并且把握好其中的度量。如今,我们经常讨论什么事情应该做或者不应该做,什么事是对的或者错的。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并不仅仅是好与坏的辨别,而是取决于我们在何时去做这件事情,或者我们将这件事做到何种程度。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这个界限,就能避免出现问题。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向他请教:如何以德报怨。我们经常听说有些人,不管别人怎样对待他们,他们依然保持善良。我们通常认为,这种品格在孔子那里应该受到赞赏。然而,孔子却反问他:“那你要用什么方式回报别人的善意呢?” 孔子的意思是一个人已经用德行来回应了怨恨,那么他还剩下什么可以回报对方的恩惠呢
读到这,我犹豫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以德报怨是大度是豁达的表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这里孔子又教会了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以德报德。如果他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他,去处理这件事。
孔子说:“天人合一”。于丹老师解释说这种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身为一名教师,那么我的和谐是什么?我想最根本的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和学生在我看来是相辅相成的一个组合,而不是对立的组合。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切地体会到孔子在教育学生时的平和态度和坚定信念的重要性。每天面对着一张张崭新、渴望知识的稚嫩小脸,我明白他们尚年幼,思想尚未成熟,接受知识的速度较慢。因此,我需要以平和的心态教育他们,并且对他们充满信心,从内心中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在我职业道路上,我也将秉持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与同事和谐相处,并尽好我的本职工作。这样,我相信能够倾注真心去教育学生,让他们逐渐成长为有知识、有品德、有自信的人才,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教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灵之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即使有什么不开心的事降临。我也要尽量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不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因为我坚信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我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我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我想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
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所以无论对朋友领导还是家人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常言道:“没有谁能够保证背后无人议论,也没有谁能够阻止他人的指责。”在我们一生中,赞誉与谴责始终伴随着我们。越是有名气的人,越难逃避这个现实。今天你可以被捧得很高,明天却可能被踩得很低。甚至连已经去世的人也不能幸免。孔子曾说:“对于别人的评价,何必全信呢?如果有人对我赞美,那么一定也会有人对我诋毁。”所以,不必在意他人的攻讦或者吹捧。如果有人过分捧你,肯定是出于某种目的。就拿孔子本人来说吧,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之所以高度推崇他,并非真心敬仰,而是利用他的学说来束缚民众的思想,巩固他们的阶级统治。因此,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事要问心无愧,不要被他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要看清表面下隐藏的真相。无论是赞扬还是贬低,嘴巴是长在别人身上的,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谁也无法左右他人的评价。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当别人对你不了解、嫉妒你或攻击你时,你应该保持心平气和,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另外一句名言是:“我们不应该困扰于别人对我们的不理解,而是要关注自己的不足之处。”最后,孔子还说:“我们不要怨恨天命,也不要责备他人,只要虚心学习并不断提高自己。了解我的人就是天赐的机缘啊!”这些名言的意思是,即使别人对你不了解,嫉妒你或攻击你,你也不应该生气,而应该时常反省自己,想想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与其浪费时间去回击别人的指责,不如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不要埋怨天命,也不要责怪他人,而是要努力充实和完善自己。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并不在乎别人的议论,因为真正的才华终将闪耀出来!
孔子曾说过,判断一个射箭手技术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是否能够精准地射中靶心,而无需去看箭是否穿过了目标。这个表面上简单的句子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我们不应该对他人过于苛刻,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在宽容自己。
人生在世,总是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也总会产生各种不快与摩擦,在处理问题上,有的人会三思而后行,而有的人却采取了极端的方式,害人又害己。有的时候我们宽容了别人,别人就会宽容我们,善待我们;别人也会反过来以更加恶劣的态度来回击我们。让我们用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吧。
《论语》对于我个人来说带来了全新的人生观和工作热情,最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宽容。在人与人之间,宽容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宽容就像催化剂,能够消除隔阂、化解矛盾;宽容就像润滑剂,可以调节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宽容就像一种清新剂,能让人感到舒适、温馨和自信。宽容是一种豁达的品质,同时也是一种幸福。它是指引我未来人生道路的绿灯。选择宽容,即选择积累财富!读懂《论语》,就读懂了人生的真谛!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10
《论语》是一部古代教育学,中心思想是教育广大学子达到“仁、义、礼、智、信”。其中有些论述对怎样做好教师也有很大的教义。比如:
一、教师的形象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我们可以理解为:作为教师要庄重严肃,否则在学生面前没有威严,学生学东西也不牢固。有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注意保持距离,和学生没大没小,无话不说,虽然一时受到学生的亲近,时间一长,学生就对他失去应有的敬畏,把他的话也视为儿戏,其教育力度就打打折折扣。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保持严肃认真的教态,学生就不敢轻视,老师对于自己的每项指令都说一不二,要求一丝不苟。学生就没有了讨价还价的念头,执行力会大大提高。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意思是:孔子温和而又严肃,威武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孔子是老师的鼻祖,在学生面前保持严肃而温和,威武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这给我们做老师的形象上树立了一个好的榜样。不是一味的凶猛,也不是一味的一团和气,而是一位长者,又是一位朋友的角色。
二、治学态度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要求。樊迟请教孔子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请教种蔬菜。说:“我不如菜农。”这要比有些老师,不懂装懂,生怕在学生面前丢面子,生搬硬套糊弄学生好。老师严谨的态度,给学生树立起实事求是的榜样,鼓励学生在学习上也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意思是,见到比自己好的人就向他看齐,向他学习;见到比自己差的就反省自己,防微杜渐。作为老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学习精神,哪怕是不如自己的人,只要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也可以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自己灵敏又好学,还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作为教师,要有旺盛的学习欲望,善于从自己的周围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别人的优点值得自己学习,别人的错误,也值得自己引以为戒。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作为老师要教育学生,要不唯书、不唯上,只要自己的认识正确,可以向老师直面提出,老师也要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学生,不必唯我独尊。
三、教育方针
子曰:“有教无类。”人人都有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作为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教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的意思是,只要交一定量的学费,都可以享受教育的权利。老师无法选择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也就是说:孔子的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细想品德,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对事业、对长者、对朋友忠诚的态度,做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公民。
五、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要适当地拔高一些,将一些稍有难度、有一定灵活性的题目;对于中等一下的学生可以降低一些要求,可以实行分层教学。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特别聪明和特别智力低下的学生是无法改变的,对于学习语数外、数理化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孩子的智力特点,该学其他的专业。现在很多老师在总结自己的教学成绩时,总是拿班里培养出了多少大学生,竞赛时有多少人获奖作为自己炫耀的业绩,其实这里面有老师的成分,但与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很大关系,老师不能贪天下之功为己有。在教学中,老师只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适时疏导,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教育。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而我们先在的教育,老师代办的较多,在课堂上还没等学生思考,就急于给学生说出答案。学生问题时,不让学生思考,而是把解题过程给学生和盘托出。还有些老师,唯恐学生不会,把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给学生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比对。还有些老师在不给学生批改作业的情况下,在课堂上给学生对答案,等等。这都有悖于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
六、学风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学习中要多做少说,勤于行动。培养学生一种务实的学风。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是一种交互性活动,不但要灵敏好学,还要向周围的同学学习,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向不如自己的同学学习。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对重要的知识点要认真识记,默默背诵,学习要耐得住寂寞,若有余力,则以学文。要不耻下问,还要诲人不倦。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说:孔子和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别人唱得好,就必定要他再唱,然后自己跟着唱。其实,学生的学习也是一样,要保持谦逊的学风,只要别人做得好,就要认真向他学习,直到自己掌握为止。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意思说:有错误不改,是真正的错误。很多学生不注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有些错误犯了很多次都改不掉。对错误不重视,以后还会犯更大的错误。
以上是对《论语》中的部分论述的理解,错误和偏颇在所难免,欢迎读者指正。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11
古代有一则典故称为“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是强调了学习《论语》的重要性。时至今日,学习《论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而孔子被认为是古今中外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所以可以说,《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籍。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获得智慧并且增进自己的智慧。此外,《论语》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儒家注重“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的许多思想对于中华民族道德的建立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通过学习《论语》,我们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还可以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个人深感受益颇深,主要体会如下几个方面...
人生观。《论语》的核心是讲做人,而做人的首要问题是立志。孔子是“志存高远”的典范,“修己以安百姓”(即“修养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安乐”)是孔子向君子提出的要求,也是他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责任联系在一起,而且坚持不懈地要去实现它,周游列国20xx年之久,力争改变无道的现实,所以有“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朝闻道,夕死可矣”,“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等之说。孔子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执着追求理想及勇于担当的精神正是当代很多人所缺少的。
价值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即“长久处于贫困中”)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中的“利”,是指个人的物质利益,是物质的、自然的方面;“义”是指反映社会整体利益要求的规范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是人文的、精神的方面。孔子肯定人们都希望富贵,厌恶贫贱,同时又要求按照义的标准来决定对富贵贫贱的取舍,自觉地把义放在第一位,以道义的要求约束自己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孔子还指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和利关系的不同态度,不符合道义的富贵,孔子视为“浮云”,对其是不屑一顾的。“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古今中外都适用的道德准则,当今社会那些“一切向钱看”、以金钱来衡量人的价值、唯利是图、甚至见利忘义的人难道不应该对照这一准则好好反省一下自己么?
孝悌之道。孔子讲究孝悌之道,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在家要讲孝,出外要讲悌”孝悌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渐渐丢失。我们经常能听到老人食不饱腹,甚至被子女赶出家门等不孝之事。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就是孝了吗?孔子在回答其弟子什么是孝时曾说,赡养父母要“敬”如不敬,那就与饲养狗马没什么区别,孝敬父母难的是对父母要和颜悦色;如果只是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饭给父兄吃,这样不能算孝,在向孟武伯解释什么是孝时还说道。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要让你的父母只为你的疾病担忧”不必为自己其他方面担忧,因此,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全部。
为人处世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智慧,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例如,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达了与人相处时应保持和谐但又保留个性差异的态度。“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强调了追求和谐的价值目标。和谐是孔子仁礼思想的核心之一,而为了实现和谐,孔子提倡“和而不同”和中庸的思想。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四书·中庸》的注释中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的主要思想是阐述人际关系和处事原则,避免走向极端,而是获得恰到好处的平衡。“中”是实现和谐的基础,过度或不足都不利于和谐。有些人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折中主义,不注重原则。然而,孔子曾经说过:“乡原,德之贼也”,指出那些沾染俗世、追求利益的人,不讲原则,只追求取悦众人的“好好先生”是值得反对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是反对不讲原则的折中主义者。因此,认为中庸之道不注重原则的观点是对其误解和偏见。
为政之道。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为政以德“就可以像北斗星那样,处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星都围绕在它周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将政治归结为正人正己,而且正人要先正己;为政以德首先要求当政者,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上梁不正下梁歪”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12
星期三,我和老爸一起跟着论语班去山东祭孔。
上了高铁,大人虽然坐好了,可孩子们一刻不停。玩手机、看书、玩脑筋急转弯、做作业、讲笑话……大家的声音不绝于耳,有:讨论的、背书的、抱怨的、讲笑话的、演戏的,还有打招呼的'!大家总算是在车厢里度过了一个快乐时光。
终于,山东到了!我们坐上大巴,出发前往孔林。来到孔林,导游说:“这是孔家的家族陵园,孔家先祖就安息在此。”不过,孔林有许多树木,空气很清新。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孔庙祭孔了。场合庄严肃穆。我毕恭毕敬地拜着孔子像,想:伟大的孔老夫子啊!我们一定把您当做楷模,学习您流传千年的精神!我们又参观了孔府、孟庙和孟府,个个都是高大庄严、气势非凡。
在回来的高铁上,爸爸问:“你学到了什么呢?”我说:“我知道了许多知识,但是我懂得了要想做一个真君子者,要有着仁和智呀!”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13
看完了《诗经》再看《老子》,一部部几千年前的不朽经书让我获益,并让我不禁迷惑;几千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是如何悟到这些道理的呢 但是这些字字珠矶的作品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太深奥了,咬牙读了几本后,我把信心全部放在《论语》上了。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被学生们记录下来。这些记录主要是他们在课堂上做的笔记,并且学生们还为这些记录付了一些报酬。经过汇集整理,这些记录后来就成了《论语》。从汉武帝开始,儒学被尊奉为统治思想,《论语》则被广泛运用于治理国家。这表明《论语》在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受到了古人的高度赞扬。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并不像一座雪山,只有专业人士能攀登。在我看来,《论语》更像一碗热腾腾的鸡汤,喝下去后能洗涤灵魂,甚至升华思想。孔子的《论语》以简约的方式呈现,没有冗长的篇章。他认为无言也是一种教育,正如他曾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句短语最好地诠释了《论语》的精髓。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一路跌跌撞撞,一身伤痕闯过来的。全世界都惊叹于我们,因为我们的一种信念,孔夫子就是一个很叫信念的人。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兵。子贡曰:于斯二者先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兵、食物都是护生的:人都有一死“还不如信念重要了”对待生活。孔子最爱颜回,他曾夸奖道。贤哉”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论语》好像一位智慧的老者,给予我人生的指引。在处世方面,孔子说:“用直率的态度来回报恩德,不抱怨;用更多的恩德来回报恩德。”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司马牛向孔子问道君子的特质。孔子说:君子既不忧虑又不畏惧。” 司马牛进一步问:“既然不忧虑、不畏惧,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君子了吗?” 孔子回答道:“不忧虑、不畏惧,这才是真正的君子。孔子还说:“内心审视自己没有悔疚之感,那么有什么优点和害怕的呢?人们以相似的特质聚集在一起,物以类聚,所以在交友时需要特别谨慎。孔子说:“有益于你的朋友有三种,对你有损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友直率的人、友善解人意的人、友善广博学识的人,这些都是对你有帮助的朋友;而友过于机敏的人、友善过于柔顺的人、友善过于冲动的人,这些都是对你有损害的朋友。” 孔子还说:“三军可以有多个统领,但平凡的人却不能剥夺志向。” 让我明白了志向的重要性。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14
闲来无事,掐指一算,自余去年习《论语》,至今已有一载有余。除过背了“乡党”,“先进”等几篇以外,竟无甚感触。正暗暗哀叹时,周礼不禁触动了我,遂意欲小议周礼。在此绝不从不高谈阔论以充学者,实只乃表我之浅见也。
礼,乃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古时候重要重要组成部分。周礼,即周朝时期发展起来的,建立在维护统治者权利的基础上,并束缚人的思想和社会活动,调整老百姓行为规范的总和。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为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行业标准维护统治者利益的人性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已经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附庸国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宣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便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坚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亲戚朋友尊亲戚,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其要求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严格条例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说一个太师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谷,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毛茛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拉开帷幕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
周礼因身分等级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礼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性。它不仅表现对被统治者的竞技状态拘束,更是表现了统治者们不同的等级关系!只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一点觉悟,对礼的束缚毫无察觉,并认为能可持续性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连圣人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毕竟“礼崩乐坏”不是好事。同时周礼还形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思想渊源。总之,我们要以历史的历史形像去剔其糟粕,汲其精华。
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时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15
在现今社会中,由于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做人乃至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现在社会中的理性的道德体验。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论语》的精华之一,它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是说朋友的重要,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你的整个世界。有一种说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又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论语中,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我感触较深的首先是: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引导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其次是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这样的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宽容,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怀,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第三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淡定,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只有小人才会在人际纠纷中不断地蜚短流长,只有小人总在琢磨说别人如何不利自己,而君子宁可在自己内心建立一个大道之约,那么这种大道就是他所说是“天命”。不见得要去做很多很多的技巧,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在这里说了“知命、知礼、知言”三个境界。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于丹认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躬身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理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中那些充满了温暖的、新鲜的、朴素的小故事告诉我们,首先不是如何安天下,首先是如何修自身,也就是说,让自己修炼好,是对社会、家、国负责的第一前提,而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不是苦行僧的心态,而是一种乐观、光明的态度。一切从修身养性开始,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把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有一颗让自己快乐的心,让自己成为一缕阳光,去照亮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更广阔的社会,从自己身上获得一点欣慰,这不仅是《论语》里面的一种道德理想,它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同样是我们人格的大欢乐所在。因为他人的欢乐,世界的欢乐与我们自己修身养性的智慧,可以融合为一。这大概就是《论语》给我们最大的借鉴和经验所得。
结合实际学习《论语》感到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净化了心灵、调整了心态,尽管我们在一些事情的境遇中可能会受到某些不公平的待遇,或是“事实”的颠倒,但仍会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只要你静心去体会,过程比结果更能让人感悟真谛。遇事不要过分计较,又要宽以待人,坦然淡定的处世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中的阳光和雨露,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诸多真诚的回报与快乐!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12-22
《论语》的教案11-18
论语经典语录11-08
《论语》教学反思02-22
外出学习学习心得体会04-25
论语读书笔记08-10
经典论语座右铭40句精选01-16
论语座右铭40句11-21
论语十则说课稿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