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二化学的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内容多,从教材编排上看,电离平衡之前有化学平衡,
之后有溶解平衡,而且之三种平衡都是研究电解质溶液里发生的变化为基础,所以电离理论是联系化学平衡与电离平衡的桥梁,很显然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内容简述
本节在教学内容上包含两大重心: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二、弱电解质的
电离。在知识结构上看要注意与必修1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概念、及前一章化学平衡等知识的衔接,注意内容的深广度,一些相关数据以资料形式提供(如:由PH值求CH+)不要增加学生的负担,有关电离平衡常数可以另安排课时让学生选择性的自学。
二、说目标
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弱电解质电离的学习要求,以及“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功能定位,发展学生的“定量观”“微粒观”“动态观”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并学会判断强弱电解质;能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并会描述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能理解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能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强弱电解质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抽象思维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活动2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使学生认识到化学是真实的、是有用的、是美的。
三、说重难点的确定
俗话说“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为了在课堂上更好的体现这一理念,我把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分析、归纳等方法领会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作为本节重点。针对高二学生已有了电解质、电离和化学平衡的知识和理论储备,但电离平衡所讨论的都是学生看不见、摸不着的动态的、微观的理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待进一步发展,为此确定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为本节的难点,同时也是重点。
四、说教法学法的确定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本节大概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阅读法、归纳法、对比迁移法等。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是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启发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发去思考、去学习,促使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五、说教学过程
1、习题复习,引入正题
在本节使用复习引人即可以创造一种直观的环境,游客仪较好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巧设问题、实验探究
设问1:电解质还能再划分吗?(通过问题灌输分类的思想)
设问2:盐酸和醋酸电离程度有差别吗?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
设问3:镁条与这两种酸反应的本质是什么?现象不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知道这两种酸的强弱不同,也知道镁条与酸反应快慢受CH+大小影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
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对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并经过改组的,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
设问4:通过PH测定及CH+的数值,你能的出这两种酸的电离程度吗?(引导学生
的出盐酸完全电离,而醋酸部分电离)
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扣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形成持久的内驱力,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3、问题探究,迁移应用
在弱电解质的电离这内容上有两个知识点:
一、电离平衡的建立
二、电离平衡的移动。在解决这个重难点上我采用了多个问题探究的方法,层层深入。
创设冰醋酸溶于水的过程,通过问题运用对比法、图象法让学生领会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特点,顺理成章突破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这一难点。对于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通过回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加强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以及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主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线贯穿全过程,充分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实验、问题、生活情景等驱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例如:温故激疑、实验探究、迁移应用、课后实践等多种学生活动,使学生在基于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化学的学科视角、观念和方法。
(2)本节课在内容选择上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又从化学走进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有意识地将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到教学中,充分体现生活处处皆化学。从而较好地达成了三维目标。
(3)本课的设计另一独到之处是:放手让学生发挥其创造性,一切靠学生自我判断或用实验验证,让学生在真实中“跌跌撞撞”后获得成功。体验“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正是科学探究的本质所在。以实际行为落实了新课程的目标和理念。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为学生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4)本课设计在参考 3套教材的基础上还进行了一些创新
①实验探究改成学生分组微型实验,于节约实验成本、有利于环保等。
②将实验中1 mo l / I的盐酸和醋酸分别改用0 。 1 mo l / I的盐酸和醋酸,主要考虑到大多数学校测p H还只能用广泛p H试纸,它的测量范围只能是1~1 4的正整数。
③增加了使学生体验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的相关实验。
(5)困难与不足:本设计可能会出现一些动态的、不确定的要素。如
①预设与生成:在活动2中学生的猜想、假设和设计方案,不一定会按照设计中的预设而生成。
②归纳与总结:学生在总结表达电离平衡的含义、特征、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时,能否达到想要的答案。以上问题的动态出现,还需要教师智慧地、准确地和到位地引导和点评。因此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谈谈关于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再学习。根据课程标准,在此只笼统地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原因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如此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选材上尽量将化学原理与实验、实例相结合,对化学概念或术语采用直接使用或叙述含义而不下定义的方式出现,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注意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化学史实相联系。
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热能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实例和实验,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⑵过程与方法: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尝试与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⑷本节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二、教学方法及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可分为三个课堂教学单元:理论思考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实际应用教学。
这三个教学单元互相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本节我采用以实验探究教学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
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在第二课时中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进一步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整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高一学生实际,本节拟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⑴演示讲授法 演示主题→典型现象→科学结论→迁移应用
⑵实验探索法 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引出新知识
⑶设疑递进法
设疑→解难→再设疑(知识加深)→再解难(突破难点,总结规律)
为了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将零散的见闻集中化,采用演示讲授法和设疑递进法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对于另一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我采用实验探索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和演绎的实验能力。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本节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强调四个问题:第一,目的性;第二,全面性;第三,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边观察边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第四,要有客观而详实的记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Na2O2与H2O的反应。
问题:水能生火的原因是什么?此反应除了得到NaOH和O2,还有什么生成?
这一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注意目的明确,淡化对反应产物的观察,注重对能量变化的观察。
2、展示素材,师生互动
展示燃烧、爆炸及电池的图片和视频。
问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都有哪些表现?
明确热量的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环节初步锻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化学能与热能如何相互转化?
实验2-1、2-2、2-3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内教学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价值,我在这里将以上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
4、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经过分组实验,学生有了完整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理性分析。通过学生汇报、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报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机会学习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对实验事实和数据的处理、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抽象等科学方法。
例如: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 的反应,属于 ,其离子方程式都是: 。所以,可提出推测______________。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物质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形成概念: 称为中和热。
使学生明确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都有哪些。
问题:⒈许多吸热反应需要加热,那么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吗?
⒉许多放热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那么常温下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吗?
⒊放热反应一定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吗?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认识。
问题:为什么化学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呢?
突破难点,明确规律,使学生明确化学反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5、创造思维,创新实验
为了能使实验教学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实验和创造性思维阶段,我还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和任务,供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为选修模块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6、课堂小结和练习
⑴知识方面
⑵学法方面:回顾本课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究过程。
【课堂反馈练习】1、2、3、4
7、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练习化学键知识,思考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破与立”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为下一课时的理论思考教学做好铺垫。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将于下一课时再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本节地位及作用
本节安排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从学科内容方面讲是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是高考的热点,同时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观点的建立十分重要。因此,本节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
2.2过程与方法
从狭义的定义入手上升到广义的定义,由简单到复杂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2.4教学重、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二.说学情
学生知识状况:初中已学习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系统。学生能力情况: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三、说教法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任务或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即“不憤不启,不悱不发”。本节课我以“问题教学法”为主导,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任务。通过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决的境地,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使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
四、说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生长,是由同化和顺应构成的平衡过程”。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础上,在老师提出问题的指引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从狭义的认识上升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广义角度。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投影:切开的苹果表面颜色的变化;铁钉生锈;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问题]知道它们的原理吗?
由情景问题引出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意识。
[复习旧知]
[问题]在c+2cuo=co2+2cu反应中,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物质发生的反应?
[设问]氧化还原反应中是否一定有氧元素参加呢?
[问题]下面呈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正反例证,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
[投影]
例证1:H2+cuo=cu+H2o(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2:fe+cuso4==cu+feso4(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3:2Na+cl22Nacl(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4:H2+cl22Hcl(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5:2Hcl+caco3==cacl2+co2+H2o(非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6:2NaoH+cuso4==cu(oH)2+Na2so4(非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学生分析归纳,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追问]能否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c+2cuo=co2+cu反应得到启发,归纳化合价的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何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
实验1:将锌片插入cuso4溶液中
实验2:将锌片和碳棒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插入cuso4溶液中
[问题]
1.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2.实验2中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何有源源不断的电子?
2.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虽然没学原电池知识,但由现象能认识到本质是相同的,再在初中电流和电子得失知识上,体会到反应中有电子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展示]动画展示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
直观教学,让微观世界形象化。
[过渡]接下来从原子结构微观
角度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理解电子转移两种形式——得失和偏移。
以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反应为例
投影并讲解
教学到此,分三个层次强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巩固练习]
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例证1、2、3、4中物质发生的反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设计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的相关理论。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知识深入和拓宽,重建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网络。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4
陈老师“盐类水解”案例分析特色鲜明。案例体现了优秀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注重“学讲计划”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先学指导、先学检查、小组合作及问题探究等具体环节的落实和强化,问题设置重点突出,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探究性等特点,注重提升学生的认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材和学情分析、教法建议、教学程序安排上问题分析独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措施得力,教学流程顺畅,围绕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设计课堂教学,课堂结构得以很好的优化。
关键词:盐类水解案例分析
摘要:盐类水解是中学阶段化学学习中重要的理论知识,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分析,既解释了本节课的以生为本的教法和学法,也更好的阐释了盐类水解一课的教学理念。
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常涉及溶液的酸碱性,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也与溶液的酸碱性有关。研究溶液的酸碱性及其产生的原因,无疑对学生科学的认识和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已经了解酸、碱对溶液性质的影响,盐对溶液的性质是怎样影响的?有何意义和应用呢?
一、教材分析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从知识结构上讲,盐类水解平衡是继弱酸、弱碱及水的电离平衡体系之后的又一个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同时还是后续电化学学习的必备知识。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电解质溶液的平衡体系,促进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和形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原理,了解了水溶液酸碱性的本质,具有了分析简单平衡体系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来探究盐类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性规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这些已经形成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是教学的有利条件。但由于本节内容是讨论的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为什么影响?怎么影响?影响的结果怎样?
这涉及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层次,需要认清溶液中多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认清溶液中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电离平衡两个平衡体系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概念难以建立;同时在思维品质上要求学生有抽象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难以认识清晰,很多环节不好逾越,难以理解,还会影响到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已有的经验认为盐溶液应该都是中性的,形成了定势思维,这种已有的“前知识”常常根深蒂固,一时难以通过教师的简单讲解来改变,这是教学的不利因素。
三、教学设计策略
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的核心任务不是如何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原来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科学探究是在化学教学中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力求让学生感悟如何利用已有化学知识和经验的进行“猜想和假设”,并学会对“猜想和假设”进行合理性剖析,进而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认识能力。
从生活常识和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猜想与假设,实验与探究、交流讨论,探究盐类水解的本质,主动建构对盐类水解的认识,促进学习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2.本节课设计主要体现两条主线。一是知识的内在规律线,即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教学设计。盐类的水解既是概念性知识又是程序性知识,牵涉到盐类水解概念的建立、概念的解释和说明、概念的本质的理解、盐类水解影响因素的探究及应用等,实质上就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只不过盐类水解影响因素的探究及应用是下一节课的内容,本节课不做探究。
概念的建立要从生活中和实验的事例出发,设计探究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通过探究的问题的逐步解决,概念的建立水到渠成。另外一条主线是学生的认知规律线,主要是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认识顺序设置递进性问题,使学生的学习在不知不觉中进行,问题渗透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在完成一个个问题的同时,难点就被逐一克服,目标教学任务也就得以达成。
还要遵循的认知规律就是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的认知规律,盐类水解的概念的建立不能突然而至,不能凭空而来,应建立在大量鲜活的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的`实例基础上的,由实例引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问题,总结归纳形成概念和规律,深入分析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化知识,指导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即知识的综合应用,深化对重点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从而达成教学任务。
3.重点的呈现及难点的突破
盐类的水解原理是化学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而盐类的水解是水的电离平衡和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综合应用,还涉及到溶液中多种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较难理解,它又是这节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设计上除了合理设计两条主线通过合作探究强化重点和克服难点外,在本节教学课前设计先学提纲,让学生自主先学,课中还设计问题进行先学检查。
通过演示实验,直观感受归纳出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对“为什么盐溶液显不同酸碱性”原因的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归纳盐类的水解原理;另外以问题为线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围绕问题展开小组合作,进行交流讨论,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克服难点和突出重点,也提高了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流程的预设
四、教学程序安排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展现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创设情境,碳酸钠溶液可以除油污,为什么能除油污?纯碱是盐为什么显碱性?这些问题让学生产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为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提出问题
用pH试纸测定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会发现都是盐溶液酸碱性却不同,哪些盐溶液显酸性、中性或碱性?为什么盐溶液显不同酸碱性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探究,进一步调动学生继续探索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解决问题
结合实验围绕上述大问题,将其细化为三个小问题:①醋酸钠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②那些离子之间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什么影响?③为什么醋酸钠溶液碱性?这样通过问题的梯度表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思考问题的思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小组内合作、相互评价与自我反思,学生可以较顺利的将所获得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构建联系;且在此基础上运用动画模拟展示“溶液中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盐溶液呈不同酸碱性的原因”,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4.获得知识
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知识,归纳总结盐类水解的定义、实质,并感受知识的获得是在问题解决中进行的。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够主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情感,并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5.总结、巩固练习
再次提出本课开始时的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利用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
【自主先学】阅读教材57-62页,思考讨论:
1.为什么盐的溶液有的显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
2.什么是盐类的水解?有什么规律?能否举例分析?
3.盐类的水解有何应用?
【教学过程】
【先学检查】
1.在洗刷餐具时,会用到“纯碱”这种物质。纯碱是碱吗?那么为什么用纯碱可以洗净餐具上的油污?工业上常用氯化铵溶液除铁锈,为什么?
2.下列溶液的酸碱性如何?怎样检测?
3.根据形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对所给盐分类?
4.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其与盐的类型间关系,从电离平衡角度分析原因。
【问题设置】1.为什么纯碱溶液显碱性呢?
【合作探究】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
【实验演示】
【问题设置】2.实验表明,强酸强碱盐呈中性,强酸弱碱盐呈酸性,强碱弱酸盐呈碱性。我们还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取决于溶液中的c(H+)和c(OH-)的相对大小。什么原因造成不同类型的盐溶液中c(H+)和c(OH-)的差异呢?
【活动与探究】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
【问题设置】3.为什么CH3COONa溶液呈碱性?
【板书】1、CH3COONa溶液呈碱性(强碱弱酸盐)
【交流讨论】(1)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微粒?为什么?
(2)写出CH3COONa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
(4)写出相关的方程式。
(5)醋酸钠的水解反应与氢氧化钠和醋酸的中和反应是否可逆?哪一种程度大?
(6)CH3COONa溶液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怎样?
【板书】
【问题设置】4.NH4Cl溶液为什么呈酸性?工业上为什么常用氯化铵溶液除铁锈?
【板书】2.NH4Cl溶液呈酸性
【深化拓展】(1)NH4Cl溶液中存在着几种微粒?
(2)写出NH4Cl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3)为什么NH4Cl溶液显酸性?
(4)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5)NH4Cl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怎样?
【交流汇报】
【总结提升】三、盐类的水解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的离子和水电离出的H+和OH-相互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深化拓张】1.从盐的组成角度分析盐类水解的条件、实质是什么?
2.盐类水解的类别?溶液的性质?
3.盐类水解的规律是什么?水解的特点是什么?
【交流汇报】2.类别:
(1)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
(2)强酸弱碱盐水解呈酸性
(3)强碱强酸盐不水解
(4)弱酸弱碱盐水解较复杂
3.盐类水解的规律:谁强显谁性,谁弱谁水解,越弱越水解,不弱不水解
4.特点:程度小、可逆、吸热
【即练即评】
1.碳酸钠溶液为何能去油污?请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碳酸钠溶液水解是否有CO2产生?为什么?
2.氯化铝溶液显什么性?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是否有沉淀产生?为什么明矾能净水?
【交流汇报】
5、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作业】略
六、教学反思
1、组织学生结合实验结果对盐的组成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2、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交流汇报、深化拓张的方式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
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⑴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
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教学方法
1、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
2、主要教学方法
①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②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③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三、学法指导
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
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
四、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
⑵知识网络:
五、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
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
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
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
1、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
2、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3、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
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
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
1、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
(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
2、X—的还原性
3、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
(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
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
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
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
例2评讲—————
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
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
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
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
(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
(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
(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
七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Nacl溶液、1mol/LKI溶液、1mol/LAgNo3溶液、稀HNo3)
操作者(学生)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
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mlKI溶液,现象如何?
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NaclNa2so4②NaclNa2so4NaBr
③NaclNa2so4I2④NaclNaINa2so4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
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上的这节课是人教版选修5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的基础课。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本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烃及烃的衍生物结构、性质、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理解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使用逆推法合理地设计出有机合成的线路;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 学生情况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节之前我们上了一节《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巩固课,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掌握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能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认知尽可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这样为我们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③通过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巩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的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㈠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
㈢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㈣重、难点突破
本节的学习重点逆合成分析法,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逆合成分析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最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核辐射危害、核辐射防护服及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通过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动2】
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定义、任务、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利用教材内容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什么是有机合成、明确要进行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要完成有机合成需要怎样的过程、如何进行思考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
【活动3】
学生小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合成乙烯、氯乙烷、乙醇。本活动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以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和掌握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评价不仅知道了如何制取乙烯、氯乙烷、乙醇,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可以用过已经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用多种方法制取同一物质,激活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桥梁。为顺利完成活动4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
【活动4】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归纳完成问题导学3,再现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目的的在于让学生在利用活动3中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某种官能团的转化有多种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在实际应用进行物质合成时,必须依据某些原则选取合理的方法,从而顺利过渡到逆合成分析法。
【活动5】
学生自学教材体会“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并展示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
本活动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及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案上采用图表引导学生构建乙二酸二乙酯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自信心,进一步体会如何利用逆推法解决具体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学会学习。
【活动6】
学生讨论小结有机合成的原则,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渗透了有机合成的一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考虑到本节是有机合成的第一节基础课,鉴于学生的基础,可能总结不够全面,我再利用大屏幕帮助学生完善。这样可为以后评价合成线路打下基础。
学生观看大屏幕“20世纪在有机合成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事件” ,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共安排了两道题,一题涉及的是正合成分析法,另一题是逆合成分析法。难度逐渐加深。
【活动7】
学生完成达标训练1,再小组讨论,最后板演展示化学方程式。
本题已经给出合成路线,只要求学生根据合成路线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均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但是可利用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案将本题作为达标训练第一题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合成路线图;二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察学生对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感觉此题并不简单,但经过思考又可以解出正确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活动8】
学生用5分钟独立完成,用2分钟组内讨论合成路线,学生抢答展示合成线路。
第2题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合成路线,考察学生对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节的导学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总结】通过分析、总结本节课重点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体会到新化合物的不断合成使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7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演示实验)
一、强弱电解质及电离方程式
【情境1】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cl、NaoH、Nacl、氨水进行导电性实验。
[讲述]
灯泡亮度:1、溶液中存在着自由移动的离子;
2、不同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不一样。
一、强弱电解质及电离方程式
强调: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讲述]强酸、强碱及绝大多数盐溶于水后能全部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强调强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书写的不同
(1)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不同?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训练
在了解电解质概念的前提下,开场直接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顺利的认识电解质的强弱。
引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使学生清楚认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二、离子反应的特征。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
既然,大多数的酸碱盐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证明你的观点?(ppt)
[演示实验1](ppt)
1.向烧杯中加入约40mL0.1mol/L的Ba(oH)2溶液,加几滴酚酞接通电源。
2.向烧杯中加入少量的稀硫酸,接通电源。请同学们大胆推测实验现象。
3.往Ba(oH)2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溶液红色恰好完全褪去,观察实验现象。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是离子参与的反应
二.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追问]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所有离子间是否都能相互结合?
[演示实验2]1.向烧杯中加入约40mL0.1mol/L的NaoH溶液,滴入2~3滴酚酞试液,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
2.加入稀硫酸,至溶液红色褪去。
[引导探究、归纳总结]
电解质在水溶液电离出的离子不一定全部参加反应。
如何书写离子方程式?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
现有Na2co3、cH3cooH、K2co3
三种溶液,如果两两混和,请你分析一下它们之间能否相互反应?然后通过实验观察,证实你的判断。
1.Na2co3+cH3cooH
2.Na2co3+K2co3
3.cH3cooH+K2co3
[学生活动,典例分析]表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书写离子方程式
Na2co3+cH3cooH---
[教师引导]cH3cooH的水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实际微粒是什么?
补充实验:利用情景1中的实验装置,补做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醋酸的水溶液的导电情况,并往其中加入情景1中的氨水。
引导学生注意,像cH3cooH这样的难电离物质、像Baco3的难溶物在水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不是离子!
这类物质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用化学式表示。
引导学生正确书写cH3cooH+K2co3离子方程式,并与Na2co3+cH3cooH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这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什么特点?
离子方程式的意义:离子方程式表示同一类的化学反应,而不是某一特定的反应。
交流与思考:哪些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以用H++oH-==H2o表示。(任写两个)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4页“信息提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书写要点。并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重新认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整理与归纳]
1.明确反应物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2.确定哪些微粒能够发生相互作用
3.实际参加反应或生成的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难溶、难电离物质用化学式表示
(1)学生交流讨论,利用教师的提示,设计合理实验方案。
学生感受实验现象
描述现象,解释原因
Ba(oH)2===Ba2++2oH-
H2so4===2H++so42-
Ba2++2oH-+2H++so42-===
Baso4↓+2H2o
像这样的,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离子方程式。
分组讨论,利用已知药品和已有器材进行演示实验
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NaoH===Na++oH-
H2so4===2H++so42-
2Na++2oH-+2H++so42-
===2H2o+2Na++so42-
H++oH-===H2o
未参加反应的离子在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时候做删去处理。
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Na2co3溶液或K2co3溶液能与醋酸反应,现象一样。
[投影仪](1)co32-+2H+===co2↑+H2o
(2)2cH3cooH+co32-===co2↑+H2o+2cH3coo-
[提出问题]两种的书写结果,孰是孰非?
学生猜测,设计实验
观察现象,通过醋酸溶液中添加氨水前后的灯泡亮度变化情况,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醋酸在水溶液中主要以醋酸分子形式存在
2cH3cooH+co32-===co2↑+H2o+2cH3coo-
学生活动
教师适时引导,设计恰当的实验。
引导学生深入问题的核心,触及物质研究的中心内容“实际存在的是什么”,学会理论猜想的一般顺序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同时引出马上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开始进行难点的突破与分解。
培养学生对比、迁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由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对本节课的难点进行分解处理,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不断抓住课堂的生成问题,推动课堂前进,促使学生前进。让枯燥的概念以自主探究,交流讨论,学生汇报,归纳总结的形式呈现。并逐步的突出重点,分解难点,自然的逐步引出离子方程式书写的难点,逐步解决学生先前学习上的困惑。
创设情景,
纠正在摸索、探究的过程中的错误,是获取成功的重要方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学生投入实验探究,在对实验结果交流讨论、分析推理中逐步得出结论,学生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学习了方法,发展了能力,解决了先前的困惑,突破了难点。
物质是实际存在的
物质是联系的
物质是相互转化的
方法指导,归纳总结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授人以渔而非鱼;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巩固新知
温故而知新
[交流活动]
你的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你对物质分类、化学反应的类型有什么新的认识?
你通过哪些方法获得了新知?
思维拓展
在本节课的学习、探究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惑未解?你认为离子反应是不是一定发生在酸碱盐之间?是不是一定在水溶液中进行?你能举出例子证明你的观点吗?你以前学过的反应中有哪些是属于离了反应的,能写出它们的离子方程式吗?
[学以致用]本专题学习的是海水中的化学,我们知道海水中存在着大量的可以为人类所利用的物质,它们中许多都以离子形式存在,比如说镁(mg),请同学们在课后查阅资料,镁有哪些重要用途;并通过相互交流,运用今天所学的离子反应的知识进行理论指导,设计一套从海水中获取镁的方案。为海西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福建有着广阔的海岸线,海水提镁,大有可为!)
学生查阅资料,预习海水提镁,得出结论,巩固新知,实践新知。
学以致用,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查阅收集资料的本领,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怀,完成思想升华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纲目式)
第三节离子反应
1.离子反应
(1)强弱电介质及其电离
(2)离子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教学设计预计,大部分学生都能投入到实验探究中,学生体验了过程,学习了方法,发展了能力。但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在书写技能上会不够扎实,少部分能力较差的同学可能不会书写离子方程式。这些将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充实、巩固、强化。对于少部分理解仍不到位的同学,拟在课后给予特别的关注与辅导。
或许“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但是,新课程背景下如果能够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恰当引导,加强师生互动,用我们的智慧,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我相信“鱼和熊掌也可以得兼”!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进行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的内容,它是学习离子反应的起始课,又是学习离子反应的基础,所以从体系上看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从研究方法上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是学生现在学习以及以后从事化学行业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二、说学情
下面我来分析一下学情。学生已经学习过溶液导电性的有关知识和酸碱盐的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来确定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的电离,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溶液导电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交流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说重难点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本节课的重点是电解质的电离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难点是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分组讨论,并归纳结论。
六、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置如下:
环节一:课程导入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回顾初中所学的溶液导电性的有关知识,并请同学作答,在此基础上介绍NaCl、KNO3、NaOH等固体分别加热到熔化也能导电引入电解质的概念
环节二:实验探究
那么究竟导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请同学们分组实验探究,并归纳总结。
环节三:观察讨论
通过多媒体观察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并对电离方程式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的本质。
环节四:思考交流
设置“思考与交流”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从电离的角度归纳出碱和盐的本质。
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完后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进行适当的课堂训练能够判断出哪些物质是电解质,会书写电离方程式。最后布置课外作业:探究金属导电与电解质导电的实质有什么不同。
七、说板书
另外我的板书清晰明了,以条目式来显示本节课的重点。
说课完毕,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板书:
电解质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因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9
一、说课指导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课改的精神,对这节课进行分析和设计
二、说课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性类物质是采用具体代表物的方式进行学习。授课安排为1课时。性与醇结构相似,都含有羟基,本节内容是学生初次运用所学规律预测一类物质可能发生的反应,并通过各自代表物的性质的对比,理解醇羟基与性羟基的区别,体会官能团与取代基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思想,为后续的有机化学的学习提供方法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在必修阶段已经具备有机化学基本的类别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机物的性质。在选修5第一、二章的学习过程中对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基团的相互影响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有待完善。
从能力层面看,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分析简单实验的能力;对“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规律比较熟悉,因此具有性质预测的知识基础,知道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具备进行探究活动的能力。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实验班学生,他们乐于展示自我,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容易展开。但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合作创新的精神还有一定程度欠缺,需要老师引导和支持。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通过对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分析,我制订出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a、认识性类物质,能够识别性和醇
b、掌握苯性的结构、性质及用途
c、理解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
(2)过程与方法方面
a、通过以问题为驱动的自主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类比推测、分析解决问题和观察的能力以及实验综合能力
b、在苯性结构与性质的理论探讨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提升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a、通过对苯环和羟基的相互影响理解,让学生体会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b、通过苯性的用途与毒性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视角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会辩性的看待化学物质
c、训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与人沟通、争辩、交流的勇气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苯性的化学性质(性性、苯环上的三元取代)
(2)难点:建立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基本观念。
四、说课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选择:
创设情景、实验探究、理论探究
2教学辅助手段:
利用实物感知、教学模具和多媒体动画演示
2学法指导: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观察、对比、,迁移、分析、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设计思路——以问题为中心
1、以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展示学科特性。
2、从学生认知结构出发,设置问题链,让问题与活动来驱动教学进程,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3、通过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以“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交流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4、从小课堂到社会,通过苯性用途与性质的结合,将知识迁移至陌生的情境,将学习延伸至社会大课堂。
六、说课程序
(一)、情景引入:
情景一:电影:战争
情景二:展示性皂、苯性软膏
我通过战争引出的.结构式,进一步构建性类物质的定义。并提出为什么生石灰可以销毁?这样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性类物质的兴趣。
再通过展示性皂、苯性软膏,从生活走向化学让学生对代表物苯性有一个表象认识,为学生学习新课创设了饶有兴味的意境。
(二)、构建苯性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实验一]苯性的物理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①看、闻
②适量苯性+水振荡,再加热(留用)
③适量苯性+乙醇
[归纳]苯性的物理性质(思考:苯性不慎滴在皮肤上如何处理?)
组织学生观察苯性的颜性、状态,指导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自主探究苯性的溶解性,根据实验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归纳出苯性的物理性质。
(三)、设疑探究:
本环节是本节课的中心,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创设了两个情景:
情景三:展示苯性模型
学生观察苯性模型结合多媒体动画演示,分析该分子结构,并与乙醇、芳香醇等醇类结构作比较,通过结构比较,产生认知冲突:同样含有羟基,为什么要划分为性和醇两类物质,在性质上它们会有哪些共性?苯环代替烃基,与羟基的联手使得化学性质产生了怎样的差异?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10
各位领导、评委、各位同行: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选修四 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的第一课时,我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教材通过“电解氯化铜”的实验展示电解原理的实质,并认识电解池的功能。“电解氯化铜”的实验是理解电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心。通过该实验将推导出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方法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其中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材内容的重要性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会判断电极产物
2、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铜的微观模拟,探究电解原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阴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电极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发现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提高他们辩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五、教学难点
理解电解原理,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
六、 教法
通过多媒体的应用,直观形象的展示电解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适当进行问题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七、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新课引入——探究活动——学习电解理论——演示模拟实验——完善电解原理——课堂小结——学习反馈(固化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力求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复习回顾(2分钟)
通过习题 复习回顾原电池相关知识进行热身,并与本节课建立衔接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分钟)
通过名人典故引入新课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习电解原理(20分钟)
[设疑]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和电解质溶液都能导电,金属的导电过程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是否与金属的导电过程相同呢?
探究活动1:(P79实验4-2)
活动汇报: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I溶液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l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红色物质析出——Cu
[设疑]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情况
【小结】(1)、电解: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时
自由离子作定向移动而在阴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5)、电子移动的方向:
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
(6)、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4、离子的放电顺序
[设疑]阴极为什不产生氢气呢?阳极为什么不是氧气呢?
通过分析讲解得出结论
【小结】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离子> F-
5、通过例题讲解总结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包括水的电 离)、并分成阳离子组和阴离子组。
(2).根据放电规律,阳离子在阴极发生还原反应,而阴离子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完成电极反应式。(注意得失电子守恒)
(3).由阴阳两电极反应式,合并得总反应式。(弱电解质的须保持分子形式)
小结: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6、随堂练习(7分钟)
1、判断
(1)电解、电离均需要通电才能实现( )
(2)电解池中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即电解过程( )
(3)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
2、以石墨作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及电解总反应式。
(1)AgNO3溶液 (2)Na2SO4溶液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 =Cu2++2Cl-
阴极:Cu2++2e-=Cu (还原反应)
阳极:2Cl- - 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CuCl2==Cu+Cl2↑
2、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3、电极 : 阳极:与外电源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即失去电子)
阴极:与外电源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即得到电子)
4、电解池中的电子的移动方向: 电源负极 →电解池阴极 →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阴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 →电源正极
二、离子放电顺序
阴极:+﹤Ca2+﹤Na+﹤Mg2+﹤Al3+ ﹤(H+)水﹤Zn2+﹤Fe2+﹤Sn2+﹤ Pb2+﹤(H+)酸﹤ Cu2+﹤ Fe3+ ﹤ Hg2+﹤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 > I- > Br- > Cl- > OH- >含氧酸根离子> F-
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11
一、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化学选修四第四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电解原理。教材通过“电解性化铜”的实验展示电解原理的实质,并认识电解池的功能。“电解性化铜”的实验是理解电解原理的突破口,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心。通过该实验将推导出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方法和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其中电解的一般规律,电极产物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材内容的重要性
电解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既涉及到电化学的理论知识,又与氧化还原反应等密切相关,故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之后,学生将形成一个将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和电解原理和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和提高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有很大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会判断电极产物
2、能书写电极反应式及总反应式,培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惰性电极电解性化铜的微观模拟,探究电解原理,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性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判断电极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解知识的学习,发现其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并提高他们辩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
理解电解原理和以电解cucl2溶液为例得出惰性电极作阳极时的电解的一般规律。
五、教学难点
理解电解原理,非惰性电极作阳极对电解产物的'判断
六、教法
通过多媒体的应用,直观形象的展示电解的过程,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并适当进行问题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体现“以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精神
七、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作精神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复习回顾——新课引入——探究活动——学习电解理论——演示模拟实验——完善电解原理——课堂小结——学习反馈(固化能力,形成学科思想和学科能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突出重点,力求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复习回顾(2分钟)
通过习题复习回顾原电池相关知识进行热身,并与本节课建立衔接
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分钟)
通过名人典故引入新课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习电解原理(20分钟)
[设疑]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和电解质溶液都能导电,金属的导电过程是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是否与金属的导电过程相同呢?
探究活动1:(p79实验4-2)
活动汇报:
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碳棒上有能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cl2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碳棒上有红性物质析出——cu
[设疑]cucl2溶液在电流的作用下为什么会分解生成cu和cl2呢?
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通电前后溶液里离子移动情况
小结:
(1)、电解: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通电时自由离子作定向移动而在性阳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
(2)、电解池: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
(3)、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性极——与电源负极相连
(5)、电子移动的方向:电源负极→电解池性极→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电解池中性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6)、电解本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4、离子的放电顺序
[设疑]性极为什不产生性气呢?阳极为什么不是氧气呢?
通过分析讲解得出结论
小结:溶液中离子放电顺序:
性极:k+?ca2+?na+?mg2+?al3+?(h+)水?zn2+?fe2+?sn2+?pb2+?(h+)性?cu2+?fe3+?hg2+?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i->br->cl->oh->含氧性根离子>f-
5、通过例题讲解总结出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1).分析溶液中存在的所有离子(包括水的电离)、并分成阳离子组和性离子组。
(2).根据放电规律,阳离子在性极发生还原反应,而性离子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完成电极反应式。(注意得失电子守恒)
(3).由性阳两电极反应式,合并得总反应式。(弱电解质的须保持分子形式)
小结: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6、随堂练习(7分钟)
1、判断
(1)电解、电离均需要通电才能实现()
(2)电解池中电解质溶液导电过程即电解过程()
(3)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均发生氧化反应()
2、以石墨作电极,电解下列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及电解总反应式。
(1)agno3溶液(2)na2so4溶液
九、板书设计
第一节电解池
一、电解原理
1、电解原理
cucl2=cu2++2cl-
性极:cu2++2e-=cu(还原反应)
阳极:2cl--2e-=cl2↑(氧化反应)
总反应:cucl2==cu+cl2↑
2、电解池的形成条件:直流电源、两个电极、电解质溶液(熔融电解质)、构成闭合回路
3、电极:阳极:与外电源正极相连,发生氧化反应(即失去电子)
性极:与外电源负极相连,发生还原反应(即得到电子)
4、电解池中的电子的移动方向:电源负极→电解池性极→电解液中的阳离子(被还原)
电解池中性离子(被氧化)→电解池阳极→电源正极
二、离子放电顺序
性极:k+?ca2+?na+?mg2+?al3+?(h+)水?zn2+?fe2+?sn2+?pb2+?(h+)性?cu2+?fe3+?hg2+?ag+
阳极:1、阳极若是活泼电极,金属电极本身先于任何离子放电
2、阳极为惰性电极:s2->i->br->cl->oh->含氧性根离子>f-
三、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分电极、析溶液、判流向、断粒子、书极式、写方程
本节课我根据高二年级普通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活动探究等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高中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知识体系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标准的另一种形式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必备的重点知识和能力。掌握好这一内容,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进而使学习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②初步了解电解质的概念;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学会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③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⑵过程与方法
①化学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运用有效手段,让学生体验、探究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③化学原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性,引领或启发学生通过逻辑思维过程的一种探究方式而发现或总结出原理,从本质上认识、掌握原理。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思想,就会从本质上获得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就会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⒊教学重难点
1.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2.认识电解质之间的反应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初中化学已经了解了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导电的本质以及还有哪些物质能导电并不是很清楚,本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法
创设情景,使电解质等概念的教学过程化,离子反应等原理的教学逻辑化。整堂课围绕在对溶液导电的研究中,教学方法是实践法、发现法。
四、教学程序
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实行小班化,采用"两先两后---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在特定的背景中学生领悟到溶液在导电,拓宽了视野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溶液中什么样的溶质可导电?为什么导电?整堂课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导电的本质、导电的条件、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
【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从"家用电器—简易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引导同学获得信息。重点落实到探讨导电的.液体物质是什么。
【问题导入】
准备12种试剂和一套自己设计的简易测定物质导电性的装置,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测定13次以上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目的:若简单的思维条件下,只能做12次,13次实验操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主导的切入点:不同的溶剂下物质导电性的变化或者溶液相互反应后的导电性的变化。)
【设计方案】
学生的探究设计
要求:以一定的依据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种物质测定导电性,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本组所能解决的问题。(目的:①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都进行测定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②培养学生在物质分类的基础上对分类有更深的理解③为学习酸碱盐定义做准备)
流程:学生自我思考,设计方案;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小组汇报。(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这个过程也实现了科学探究的理性化,即在一定的目的下完成实验的探究)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用导电装置测定CuSO4溶液的导电性,然后逐滴加入Ba(OH)2溶液,让学生观察导电装置中灯泡的变化和溶液中的现象。(目的: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时,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给学生们一个探究的切入点。)
【实验探究】
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⑴连接测定导电性的简易装置。
⑵测定所选试剂的导电性。
【课堂纪实】
一、学生的探究设计:
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得到的两种结果是:
潜意识的根据组成分类——选择的试剂有:酸、碱、盐、有机物的溶液;
解决的问题:什么物质可以导电。
潜意识的根据物质状态分类——选择的试剂有:蒸馏水、固体、溶液;
解决的问题:导电的原理、条件
这些与预期的相同,在第二种分类的情况汇报时,有的组认为应该测定蒸馏水的导电性,为此学生之间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水是使物质电离的条件。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乙醇也可以做溶剂,教师在此给予引导,不但突破了对分散剂认知的局限性,并凸显了水在电离中的作用,还为学习离子反应做了准备。
落实知识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从微观、符号水平上认识电离;从本质上认识酸、碱、盐。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学生的方案中有设计溶液相互反应后体系导电性变化的实验,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因为繁琐没有做,少数同学做了也没有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试剂不同)。所以我课堂演示了这个"高难度"的实验(方案是学生设计的,只是选择了能达到探究目的的试剂,还要提示学生控制试剂的用量)。
落实知识点:认识离子反应、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书写板书)
【拓展应用】
手电筒中的溶液是电解质的溶液(目的:扣题,解决了创设情景中的问题,也为电解质理论中电化学知识打下基础)
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中那些是离子反应?进行分类?(目的:寻找学生学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宏观的表现为生成沉淀、气体和水)
用化学语言表示出离子反应的本质。(目的:促进学生在学习了电离方程式后会用微粒观分析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基础)
【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过程我们是亲身经历者。从讲授、灌输到一定层面上的注重形式的探究,再到包含各种探究要素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是一节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学环节在应用中关注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提出问题的氛围,进而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结果。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小组学习的优势此时体现),有的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缺乏感悟(想不到测水的导电性),有很多同学对做实验的目的性不清楚,所以我感受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种形式化的探究步骤来实现的,必须坚持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必须坚持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中,还需处理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在探究教学下,有的教师会感受到教学时间不够,知识点强化所需要的时间不够,如何解决?我的体会是:学生能自己悟到理解的并在小组交流中表达出来的不要再重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关注典型问题的解决。
每堂课都要做到有效的教学设计,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它在考验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让我们共同来实践吧。
【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从电离认识化合物 3.从电离认识酸、碱、盐
电解质 酸非电解质 碱盐
2.电离的表达 4.从电离认识化学反应
电离方程式 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的本质: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13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教材地位:本课题是从能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承接化学1的氧化还原反应,铺垫选修4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知识内容: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重点是解决原电池原理,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
2、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等概念及相关的物理学知识。
学生认知特点:从已有经验出发,学生容易接受;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学生能够加深理解。
本班学生特点:基础知识较好,初步具备了理论分析和探究能力,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分析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电池原理,初步了解原电池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及查阅资料,提升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理论分析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提升学生优化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能量转化观,树立节约能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装置特征。
难点: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了
解氧化还原反应与电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合作讨论、实验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引入:提问:什么是“地球一小时”,有谁参与了这次全球性的活动?
讨论回答,参与者积极举手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
提问:“地球一小时”的目的是什么?电能的来源是什么?我国的发电方式主要是什么?
展示课前查阅的资料,师生共同交流讨论
布置课前预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火力发电的弊端是什么?是否能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直接转化呢?
思考,质疑
提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
理论分析
提出电流的形成、氧化还原的实质、电子转移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形成电流?
2、哪一类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电子转移?
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是如何转移的?
4、物理上电子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你能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中,谁是负极谁是正极吗?
5、从氧还的角度分析负极发生什么反应,正极发生什么反应?
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氧化还原与原电池的关系
分析讨论得出:
ne—
还原剂+氧化剂
负极正极
氧化还原
可以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巧妙地运用物理学与氧化还原反应的联系,从理论上确定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的关系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实验探究
提出疑问,导入实验探究环节:只要选择了氧化还原反应就可以了吗?是否需要借助一定的装置呢?
聆听,思考
引出实验探究环节
第一步:实例分析锌与稀硫酸的反应
要求学生写出离子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
Zn+2H+=Zn2++H2
负极正极
反应反应
使学生对电子流向和电极反应做到心中有数
提出问题:要想利用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并且怎样检验电流呢?
第二步:对比实验确定锌铜原电池
连结两个锌电极和电流计,请学生观察现象
把其中一极换成铜片呢?连接铜片和电流计
思考。
观察到电流计指针不偏转
观察到指针的偏转,感到好奇
说明参与反应的两个相同电极不能形成电池
锌和铜可以形成原电池,初步感到电极的确定
带领学生书写电极反应,明确根据电极反应确定电极
书写电极反应
负极:
Zn—2e—=Zn2+
正极:
2H++2e—=H2↑
培养书写化学用语的技能,巩固原电池原理
第三步: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装置
提供仪器药品,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自己组装电池
提升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带领学生归纳总结构成条件
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单质)做电极
2、电极材料要插入电解质溶液、形成闭合回路
通过实验探究,形成构成条件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如何设计实验装置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到电能的转化
讨论后回答:要拆分氧化还原反应,是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的两个区域内进行,使期间的电子转移形成电流。
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初步建立了能量转化观
拓展应用
课堂练习
利用cu+2fecl3=cucl2+2fecl2设计原电池,画出实验装置,写出电极反应
课后拓展:
1、利用家中常见生活用品,组装一个原电池
2、查阅各种常见电池资料,了解装置,试着分析原理。
书写电极反应,画装置图
在家中组装原电池
再次查阅资料,利用所学的原电池原理,试着分析其它电池
巩固原理,练习书写技能
练习理论的实际应用,有利于理论的理解
利用两次质疑两次查阅资料,体现思维的连续性。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以地球一小时引入,从一开始就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把他们紧紧吸引到课堂中。
2、针对我校学生起点和接受能力,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逐步构建分析、设计原电池的思维模型。
结束语:看着学生们通过原电池原理的学习,提升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的能力,初步形成了能量转化观,我由衷的感到欣喜;串起学生们的每一次的成功,也就感到做老师的成就,为了学生们的进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14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
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第1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教材内容】
【地位和作用】
研究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科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科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认识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物质的性质,为他们系统地总结整合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奠定了基础。本节教学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运用有关方法研究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既可加深学生对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的认识,为他们后续学习其他物质的性质提供指导,同时又可使他们系统地学习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达到课程标准对于金属钠的教学要求。
本节教学既是学科研究方法讨论课,也是物质性质研究课。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接受科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金属钠的有关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等,加深他们对化学科学的认识,增强他们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行为的意识。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的化学性质,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②使学生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的化学性质。
③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加热等基础实验操作。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让他们体会怎样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
②通过对钠跟氧气的反应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控制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③在归纳金属钠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学习和研究物质性质过程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金属钠性质的探究,加深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认识,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让他们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②通过系列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增强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确定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的认识,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在研究物质性质时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意识的形成;金属钠与水的反应。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强化在探究钠及其主要化合物时对于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并正确地书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教法、学法和教学用具
1.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教学主要围绕建构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确定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并形成科学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沿着导学案制定的科学思路,自主学习有关内容或动手操作实验,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分组讨论交流,进行合作学习,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教师要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注意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
2教学用具
相应实验仪器和药品,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三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1.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你是怎样认识氢气、氧气等物质的性质的?
2.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你对物质的分类和化学反应的分类都有了哪些认识?
3.你能通过比较找出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和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的异同点吗?
4.在物质性质研究方法方面你还有哪些问题准备在课堂学习中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的?
【情境设置】
(利用研究方法重要性的故事引出问题)
高斯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个题目,1+2+…+100=?由于看出1+100=101,2+99=101,…50+51=101共50个101,因而高斯立刻答出了5050的结果,此举令老师称赞不已。由此可以看出方法对于解决数学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在化学上研究物质性质时也需要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吗?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主要有哪些?你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有什么经验教训吗?
【新课的展开——问题探究】
第一部分: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下列是研究物质性质常用的基本方法,你对它们是如何认识的?应用这些方法时各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1)观察法:
(2)实验法:
(3)分类法:
(4)比较法:
(参考教材有关内容自主学习,然后分组合作讨论并进行总结)
第二部分:探究金属钠的性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方法的运用
1.分组实验探究
实验与观察
步骤现象
展示金属钠的保存情况
取出金属钠后用小刀切割
观察金属钠的切面及变化
思考
(1)金属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里?这说明金属钠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2)金属钠很容易切开吗?这说明金属钠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3)金属钠的新切面有无光泽?放置一会呢?这说明金属钠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过渡性问题的提出
为隔绝与空气接触,将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那么,保存在水里行不行?
实验与观察:
实验内容:将一小块钠放入滴有少量酚酞溶液的水中,注意观察所发生的所有现象,并随手做好记录:
现象结论
思考:思考下列系列问题组,分析上述现象所能得出的结论
(1)钠块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块为什么会变为规则的小球?
(3)钠块为什么会在水面上作无规则的运动并发出丝丝声?
(4)滴有酚酞溶液的水为什么变红了?
(5)上这些现象各说明金属钠具有什么性质?你能自己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做完实验后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
与金属铁的化学性质进行比较
(1)你认为金属钠能够像铁一样与盐酸反应吗?
(2)金属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金属铜和硫酸亚铁,请你预测: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够反应吗?如果能反应,应该得到什么产物?
资料显示:金属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一种蓝色沉淀并放出一种气体,这是为什么?你能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吗?
(在个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
2演示实验研讨
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过渡性问题提出
金属钠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化,它在常温下与在加热的情况下氧化,结果一样吗?
实验与观察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起始节。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为前面两章所学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在化学2中学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节学到的钠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必修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重要元素化合物知识,也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学习本节内容对以后其他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作用;本节内容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可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做进一步巩固;而在本节学习中所用到的许多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等也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所以学好本节内容可为后继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并会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动手实验,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观察方法,体会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究活动,亲身参与实验的操作,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以前没有看到过钠,更谈不上钠的化学反应了,燃烧后得到的过氧化钠化学式特殊,学生比较难以接受,因此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应该由点到面,能够学会几种金属之间性质的比较具体情况,以及金属的性质和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都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所在。
二、说学情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初步建立了从物质类别和化合价角度去分析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基础,但学生观察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全面;表达能力不足,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和现象的解释可能会辞不达意;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不足。这一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处于抽象思维阶段,但还需借助直观演示等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本课注重实验探究。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实验法。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我演示和学生实验相结合,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
2.谈话法。在做实验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展开讨论。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
3.讲解法。在做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对重要知识点及难点进行讲解。
(二)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烧杯、镊子、小刀、滤纸、坩埚、铁架台、火柴、酒精灯、滴管、玻璃片
实验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
四、说学法
1.实验探究。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准备实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探究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1.发现问题
通过多媒体展示网上新闻-- 一炸起千层浪 珠江"水雷"迷团待解,播放"水雷爆炸"的模拟视频。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铁桶中装的什么物质?为什么会爆炸?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从而为本节课的讲授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出假设
通过新闻可知,铁桶内装的是金属钠。通过直观的认识,引起学生对实验时钠的用量的重视。接着请学生从一个化学专业者的角度,根据新闻中描述的有效信息对钠的性质做合理的假设和推断。
3.实验求证
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问题如下:怎样取用金属钠?应取多大的钠块?我对实验过程进行指导,告知学生用镊子取钠块置于玻璃片上,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并用小刀切下绿豆大的一块钠。
接着进行实验。
问题(1)钠能与水反应吗?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钠与水反应后生成的溶液成分。请学生边实验边记录现象,同时交流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
问题(2)钠能不能燃烧?把一小块钠放入坩埚中加热,会有何种变化。写出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过氧化钠的方程式,同时请学生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与方向。由此,巩固氧化还原反应旧知识,明白反应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再次提出问题:钠的化学性质为何如此活泼?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明确物质结构决定其性质。
4.得出结论
通过提问的方式请同学描述:
(1)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原因;
(2)推测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3)钠燃烧时的现象及原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取化学信息的能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投影出钠的物理性质:
(1)金属钠外观像石头,灰白色。钠很软,可以用小刀切开。(硬度小)
(2)切开金属钠的断面,能观察到金属银白色的光泽,但光泽很快变暗,重新变成灰白色。(易被氧化4Na+O2=2Na2O)
(3)金属钠可以与水剧烈的反应:浮在水面上(密度比水小)、变成光亮的小球(熔点低且反应放热)、四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有气体产生、有白色烟雾产生等,向生成的溶液中滴入酚酞后变红(生成氢氧化钠)。
(4)得到的气体是氢气,可由元素组成进行分析。
(5)钠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生成一种淡黄色的固体,过氧化钠。(有的略带黑色)
请学生书写出钠与水、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与方向,改写为离子方程式。从而巩固化学用语,复习氧化还原知识及离子反应知识。
(三)拓展应用
我提出问题,使学生将本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能根据新学知识指导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如下:1.钠应当如何保存?2.钠着火时能否用水扑灭?为什么?3.如果金属钠着火,该用什么灭火?
(四)课堂小结
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布置作业
1.请学生设计检验钠和水反应生成气体的装置图。
2.从钠的用途和钠的制取角度,试着追查新闻中提到的这些铁桶可能的来源或去处?
六、板书设计
略
【高二化学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01-08
06-10
07-06
11-28
10-21
01-07
12-12
02-20
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