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说课稿

时间:2023-03-01 10:30:36

雷雨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雷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雷雨说课稿

雷雨说课稿1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18课《雷雨》。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认“压”等四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雷雨前和雷雨后的不同景象。教学难点是感悟雷雨前后景物的变化。

  【说教法学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自主阅读”两种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集中注意力,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我借助学生生活经验,以学生为主体对文本展开自主阅读。通过读,学生与文本面对面地进行接触,品尝着课文原汁原味的语言,培养着学生语言的感觉;通过读,课文规范的语言储藏在了学生的头脑中。学生学着,读着,感悟着语言,仿佛置身与那场雷雨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理解了语言,感悟了语言,积累了语言。

  【说过程】

  第一步 猜谜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观看雷雨动画,以动画片的方式让同学们听范读课文。

  第二步 初读课文,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第三步 理清脉络。出示三幅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雷雨不同时期的景象,并根据图片分清段落大意。

  第四步 品读课文。语文课要给学生留下什么?首先是语言。如何留下呢?就是要充分的、有效的读书,让学生把书读出意,读出行,读出味,读出神。所以在品读环节我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结合生活经验,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读好,在读中留下语言从而落实了教学重点;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喜欢哪个部分就读哪个部分,加深理解和体验,希望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同时在以上环节的设计中我力求做到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的特点,结合动画、动手做做动作“压”和“乱摆”,抓住语言点结合生活经验比较两个不同的字“垂”和“爬”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感觉,让学生能更形象地理解并接触文本,将抽象的语言形象化,达到突破难点,落实重点的效果。

  第五步课外延伸,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其他景象,模仿《雷雨》,写一篇观察日记。

  总之,这堂课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力图营造一种和谐有真实情感体验的教学环境,更好地将学生的感受与理解,动手与动脑,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通过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雷雨说课稿2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雷雨课文的语文说课稿,我们来看看。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雷雨》。我将从以下 8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想:

  一、 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写的是一个封建大家庭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和必然走向毁灭的故事,从而批判那个充满罪恶的社会。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班级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和戏剧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

  1、 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特点。

  2、 分析人物语言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难点:分析人的情感与阶级地位和环境的矛盾

  三、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 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班级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这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班级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表演法——深入文本,理解人物

  2 、自主探究法——班级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我认为,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班级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班级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手段

  为了使我根据教材特点而设计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达到最大化的展示境界,同时也为了配合以上我选择的三种教法得以完满实现,我决定采用“多媒体展示平台”的教学手段进行全程教学。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班级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戏剧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班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班级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为了进一步增强班级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的导语:

  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一声叹息。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雷雨》

  (二)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手段简介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曹禺。

  (三)表演擂台,班级学生表演后请演员代表和观众代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感受(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班级学生通过表演,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讨论

  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

  1、剧中的主要人物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旨在让班级学生通过对人物对话及潜台词的分析认识人物。教师在班级学生发言时适时板书总结:

  周朴园:残忍、自私、冷漠、卑鄙的资本家

  鲁侍萍:善良、正直、刚毅、倔强的.下层妇女

  2、你如何看待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它是真实的吗?

  教师要引导班级学生在思考时联系周朴园的家庭婚姻生活。从而认识到周朴园在抛弃了侍萍后,他的婚姻生活及家庭生活是不幸福的,他对曾经的初恋保持怀念是真实的,因为那一段时期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不过他怀念的是年轻貌美、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梅小姐,而不是眼前的鲁侍萍。所以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害怕侍萍对他的名誉、家庭构成威胁,他露出了自己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他对侍萍态度的转变恰恰是由他的阶级地位和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通过这一问题很好的解决了教学难点。

  六.说矫正反馈

  假设周朴园重新接受了侍萍,他们会幸福吗?这一环节我让班级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维

  我想让班级学生意识到,因为两人的性格及阶级地位他们并不会幸福。再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束语:悲剧是一个民族在某一个时期历史的苦难,它不应该是某一个人制造的,而应该是民族悲哀的时代显现。《雷雨》悲剧,其实就是一个封建民族的悲剧。剧作者借周朴园的一家将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展示给读者,让他们去感受这个充满罪恶的制度,跟作者一起去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抨击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七.说作业布置

  剧本在周朴园去精神病院探望两个疯了的女人,侍萍和繁漪中结束,你能为剧本写一个不同的结局吗?

  八.说课堂小结

  对于这篇传统的戏剧教学篇目,我重点总结了了本课教学中的创新点

  传统的戏剧鉴赏,习惯于按剧本语言逐句分析,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关键是班级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雷雨》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表演点点评”等活动,让班级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以上就是我本课的教学设想,谢谢。

雷雨说课稿3

  一、说教材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同时,可以借此机会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剧作的特色,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一)对教材的理解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1932年它一经问世,就轰动了整个文坛,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文本节选的是《雷雨》的第二幕,共有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文本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地揭露了上层社会腐朽罪恶的生活,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现实。

  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因为戏剧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只有把生活中的矛盾集中起来,才能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戏剧塑造的人物形象应该是活灵活现的,具有鲜明个性。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都是通过一定的戏剧语言表现的,其中戏剧人物的语言(台词)对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

  基于此,在教学教程中拟重点考虑这样一些方面的问题:

  1.初学戏剧,应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戏剧的基础知识。

  2.《雷雨》是部现代剧、话剧、多幕剧 (四幕) 、悲剧,反映的是20年代正在酝酿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老师要从历史和文学的角度简介当时社会现状和社会矛盾。

  3.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因此,学习本文要认真把握本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复杂矛盾,通过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

  4.戏剧中人物语言常常有潜台词,要认真分析矛盾冲突过程中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便于把握人物个性。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握全局,即把大的背景材料(比如社会背景、本文前后的情节背景)向学生作必要的交代后,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逐层分析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特别是对典型化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挖掘,这个挖掘的过程,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过程。

  (二)教学目标

  《雷雨》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的一部作品,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从而真正把握剧本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本着“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一经问世,就以其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雷雨》的人物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我将“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和鉴赏戏剧的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矛盾冲突是什么,冲突的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思想做准备。

  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品读语言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剧作家通过人物语言来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揭示戏剧主题。《雷雨》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各有特色,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都真实而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和个性。而且,《雷雨》中看起来直白明了的人物对话,其实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拟定为“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的隐性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和虚伪的思想本质;鲁侍萍正直、善良和倔强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戏的矛盾冲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和狡猾的阶级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下的第一届学生,大部分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情感体验等能力。

  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但是,现代的高中生看话剧的机会不是很多,他们对戏剧的理解多停留在书本上,书本的表现形式对他们来说都显得生涩,远不如电影或电视的影响大。

  另外,《雷雨》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离这些学生太遥远,仅仅通过老师的讲解很难使他们理解剧中复杂的人物感情和恩怨纠葛,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⑴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求知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为了更大程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问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内的讨论质疑、解疑,形成合作意识与参与意识,使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⑵情境教学法。

  本文是戏剧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的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同时,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学器具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利于突破重点、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三、说学法

  教无定法,妙在得法,贵在授法,因此,在教学中准备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⑴诵读品味法

  曹禺先生曾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全剧洋溢着那个时代年青人特有的激情,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因此,指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最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一个过程,是思考问题的一个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去品味戏剧文本的语言,去探讨有关问题,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⑶迁移应用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得“鱼”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会“渔”。所以,本课指导学生在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运用这部分知识进行改编活动,化理论为实践。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震惊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剧坛。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仍然存着一丝温情的老人。

  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和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首先请一位同学和我合作,我们分角色朗读一下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的一段文字,大家边听边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和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当周朴园发现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三十年前被他抛弃的侍萍时,他的语气马上变得非常的冷非常的硬,声色俱厉,这都符合他资本家的残忍冷酷的本性。甚至后来说:“好!痛痛块块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想用钱来解决这件事,这符合他资本家、生意人的身份。所以说人物的语言要符合他的性格、身份、地位的,即什么人说什么话;听其声则知其人。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一——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刻画人物达到合理性、真实性的重要手段。这样就得出了戏剧语言的第一个特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这个问题主要是想通过比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和之前语气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搜集、提取、整合相关信息,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为了让大家进一步了解周朴园的个性化语言,请大家看一个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入,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10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特点,高中生在小说中也接触过“意中有意,弦外之音”的知识,尤其是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所以,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情节引入,既引发了学生对以往知识的回顾,激起了深入学习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小说《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王熙凤一连问了黛玉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待人爽朗而热情,对黛玉各方面的情况都十分关心。但实际上,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细细读来,不是。三个问题连贯问下,黛玉来得及回答吗?王熙凤想要黛玉回答吗?没有。她没有工夫听,也不想听,这不是她的目的所在。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谁说了算?我便是贾府中说话算数的主!可见,她的“热情”的话语只能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听我的,没错。可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意中有意,弦外之音。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潜”,是隐藏的意思。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们就通过侍萍的语言来感受一下潜台词的艺术魅力。看文本中这样的情节——为加深学生对潜台词的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可以这样设问:请大家再看下面的练习题,有两个小题,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然后结合剧情进行分析。

  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人物的台词中盛开出绝美的花朵,经历了几十个春秋的舞台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因为戏剧语言的任务,不仅要表现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而且要展开冲突、推动剧情的发展。曹禺剧作中的人物都在明确而执着的自觉意识下围绕着某个焦点而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其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发自人物内心,受到人物意志和愿望的支配,话一出口即可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所以必须作好铺垫,所以,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红楼梦·三十九回· 村姥姥是信口开合 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刘姥姥道:“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就如焦菊隐所说的:“语言的'行动性,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焦菊隐戏剧论文集》)《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而后,将问题引向深入:

  不信我们来看一段对话,请大家看周鲁从相见到相认这一部分。在这个过程里哪些语言暗示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请大家两人配合大声朗读,并且划出这些句子。

  鲁侍萍的欲说还休,欲言又止,这说明她对这个曾经伤害过她的人还是存着感情的,当然更多的是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悲愤。这就是戏剧语言的特点之三——动作性。动作语言也叫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向(人物语言间的交流和交锋)起着推动或暗示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它不是静止的,它是人物性格在情节发展中内在力的体现。一方面,它既能表达人物自身的心理活动,又能引起强烈的外部动作;另一方面,它也能刺激对方,促使对方产生相应的语言和动作。这样,对话双方互相作用,互相促进,推动剧情不断发展。

  这一环节可使学生在认识戏剧语言动作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特色,培养学生通过讨论研究解决疑难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环节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至此,戏剧语言的三个特点已经明确,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我设计了体悟演绎的环节,即通过配音的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下面,请两位同学为周鲁见面的片段配音。待会请大家做专家点评,说说哪句话读得最好,最能把握戏剧语言的特点。这一环节是迁移运用的开始,通过配音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迅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这一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我这样设计:

  大家分析得非常精彩,其实我们今天所探究的三个特点不仅仅是《雷雨》的语言特点,它也是所有戏剧语言的共性,对于这些特点我们不仅要会分析,更要会运用。

  现在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可行当编入一些想象的情节,但要注意改编时要准确把握原文的矛盾关系来构成戏剧冲突,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诗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主要是强调和突出“学生角色”的作用,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者,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的,攻克难点。教学中,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一篇课文里达到语文教学的三种境界: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培养相应的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延展训练天地,激发学生兴趣,强化训练效果。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必做题):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父亲说: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母亲说:读书以后才有饭吃。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选做题)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请同学们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为自主发展营造了宽松氛围,学生尽力而为,教师因情而发。

  第一项是基本作业,是二、三项的基础,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

  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达到高度的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课本剧,民主推荐角色排练,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促使学生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

雷雨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

  1.1、领悟如何在激烈的戏剧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塑造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

  2.2、了解戏剧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

  3.3、认清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吃人本质以及它的必然灭亡趋势

  4.4、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1、文本主旨

  以20年代的中国社会为大背景,通过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本质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和必然灭亡趋势。

  2、课文开头的"舞台说明"作用何在?

  2.作者是怎样通过矛盾冲突和人物语言展示周仆园复杂的内心世界?该如何评价这一人物形象?

  3.3、周鲁两家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三、教学方法

  1.1、情境感悟法

  2.2、分角色朗读表演法

  3.3、分组讨论法

  4.4、提问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媒体

  多媒体自制课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约三分钟的《雷雨》话剧片段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我想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刚才播放的是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代表作《雷雨》,这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鲁迅先生曾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那么在《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雷雨》)

  二、作者简介及《雷雨》

  1910年9月24日,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山县。其父在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宣化镇守等职,但不久官场失意,回家后常是牢骚满腹,整个家庭的空气是抑郁的。曹禺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对这类家庭里的人物相当熟悉,他曾说:"《雷雨》……里出现的那些人物,我看得太多了。有一段时间甚至可以说和他们朝夕相处"。少年时代的曹禺曾随他继母观看了许多地方戏及当时流行的文明戏,这培养了他最初的戏剧情结。1922年曹禺进入南开中学,并在1925年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为他从事戏剧创作打下了基础。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此期间,曹禺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列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常识

  2.理理清人物关系

  3.明确课文结构及戏剧冲突

  四、戏剧常识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在西方,戏剧(drama)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艺术。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斗争生活,能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反映,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等。(摘自《辞海》)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摘自《辞海》)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五、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六、预习提问:请同学们列出周鲁两家的人物关系。(教师明确、见板书)

  七、分角色朗读:课前找好学生,由老师指导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在课堂朗读,同时要求思考:节选的课文可分两场戏,你认为在哪分最合适?依据是什么?

  明确:第一场(开头到"侍萍望着周朴园,一句话也不说。")周仆园和侍萍的冲突

  第二场("仆人领大海进。"到结尾)周仆园和鲁大海的冲突

  八、课堂延续作业:整理第一场中周朴园认出侍萍前后不同的态度及变化的结构提纲,分析周朴园形象的性格特征。

  附:板书设计

  雷雨——曹禺

  周萍周仆园+繁漪——周冲

  鲁大海梅侍萍+鲁贵——四凤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同学们已充分了解了文章的总体结构和戏剧冲突,接下来进入文本的精读阶段。

  二、思考:开头的舞台说明作用何在?

  明确: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祝福》《母亲》《药》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三、明确两对盾冲突

  1.周仆园和侍萍的矛盾冲突(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矛盾焦点

  2.周仆园和鲁大海的矛盾冲突(罢工与反罢工,阶级斗争)——本质冲突

  四、细读文本第一场

  1.提问: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明确: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练得坚强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2.提问: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明确: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3.提问:第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明确:开始是漫不经心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4.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明确: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5.提问: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明确: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侍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6.提问: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明确: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7.提问: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明确: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五、主要人物形象(放眼全剧)

  1.周仆园形象新解——分组讨论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但我们也应看到人性是复杂的,

  《雷雨》是一出人生的悲剧,更是人性的悲剧,在命运的困顿中苦苦挣扎而又难逃摧残和拷打的人性正是它所要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周仆园对侍萍的怀念不免带有虚荣和软化的成分,但总的来说应该承认他的怀念是真实的。同时也要注意到,周仆园对侍萍的"真"是以侍萍的缺席为前提的。他保持她生前的习惯一方面是忏悔,另一方面是为了向周萍交代。这样一个人,和他周围的人之间自然要发生着尖锐的矛盾。而他,也终于在这些重重的矛盾中,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私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本性。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对话,从社会生活的领域揭露了周朴园的反动阶级的本性。

  从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可见:周朴园对侍萍先是爱,后是赶,赶走之后又怀念,他怀念的侍萍活脱脱地站在他面前时,他竟是那样的凶狠!周朴园正是富有个性的活生生的资本家形象。他那矛盾的行为,以其性格的复杂性、多面性,显示出他作为董事长的周朴园的基本定性──真诚的伪善,伪善的真诚。

  板书设计:

  对鲁侍萍始乱终弃,大年三十从家中赶走→冷酷、残忍、自私

  故意淹死二千多小工,发昧心才→残忍、奸诈

  对鲁侍萍由"爱"到"赶"到"怀念"到"凶狠"→虚伪、冷酷、自私

  2、鲁侍萍

  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她自己被遗弃以及三十年挣扎的痛苦经历中,认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虽然不懂得自己的悲惨命运是阶级压迫造成的,但已意识到她同周朴园之间事实上存在着阶级的壁垒。她知道自己的亲生儿子周萍是不会认她这个生母了,也断言自己的儿子,被周朴园称为闹得最凶的人鲁大海是不会认那个董事长做父亲的。她对过去的事,有的只是满腔的悲愤。她对周朴园不抱幻想,痛惜自己的女儿又走上了自己的老路,来伺侯周朴园的少爷。她把这归之于命运的安排,但最后又发誓以后永远不想再见到周朴园,表现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抗争,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从自己痛苦的经历和现实的磨练中坚强起来了,表现了她的自尊与刚强。(分析侍萍不要钱的情节)由于反动统治的毒害,在侍萍身上还存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的思想,因而认识不到自己的不幸是那个腐朽的社会制度造成的,却把原因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对周朴园,她不去公开揭露,反而在他表示他怀念她的时候心软了,这些都说明了旧社会不仅摧残了劳动人民的躯体,而且毒害了他们的灵魂,从另一方面暴露了旧社会的黑暗。

  六、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

  明确: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七、课堂延续

  1.请同学们回去参照老师的分析方法,自己分析第二对矛盾冲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通过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2.参考戏剧《雷雨》,试选取《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场景,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其改编成戏剧。

  附:板书设计

  周朴园———昔日恋人相遇———梅侍萍

  似曾相识巧妙掩饰

  虚伪谎言悲愤反驳

  威胁哄骗矛盾焦点据理抗争

雷雨说课稿5

  一、 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四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三:说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四、 说学法引导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 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qingqiang3@163.net)

  五、 结束词

  同学们。今天,在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

  刚见面的对话 30——27 ?

  鲁侍萍的控诉 你们——你 ?

  周朴园的形象? 周朴园的怀念 虚伪 ?真实 ?

  周朴园大变脸 原因 ? 心理 ?

  周朴园签支票 方式? 五千块钱 ?

  揣摩语言: 上下文语境 反复的语句 舞台说明 心理学分析

雷雨说课稿6

  【教材分析】

  曹禺的剧作《雷雨》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高中第一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中极为成功的著作之一。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学好本文,将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选入课本的是第二幕。《雷雨》也是一部艺术结构精巧的作品,它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在该剧的第二幕中,有充分的体现,这将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教育模式学习本文,将对单元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雷雨》是现当代戏剧单元的第一课,属于课内教读课文。鉴于教学大纲对本课提出的在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三方面的要求,我将此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目标:

  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

  1、尝试网络环境中解读经典文本,充分凸现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2、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询、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最终实现网络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师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无缝整合的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我计划共用三个课时来讲授《雷雨》。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怎样利用网络环境解读、把握经典作品。

  难点:以人文意识探究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情感及其性格。

  【教法学法】

  教法

  《雷雨》的教学是戏剧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戏剧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朗读、点拨、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戏剧常识及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知识点拨,初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形象。

  2、点拨,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

  学法

  1、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作品、相关背景等。

  2、借助网络互动方式整合学生自由探究成果。

  3、深入研读文本,利用实时网络讨论,探究教学难点。

  4、拓展课堂,结合课文进行多元化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源收集和整合分析

  1、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

  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 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教师在网络讨论区发布讨论问题)

  A、 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 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学生在网络讨论区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讨论。(其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一些有关资料的网址)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

  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 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 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结束词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雷雨说课稿7

  一、说教材地位特点

  我今天所说的课文是《雷雨》。它所处的单元是高中第四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单元,将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解读名家名剧,初步涉入戏剧瑰丽之门。而《雷雨》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而本文又位居单元之首,认真解读本文将有助于对其他三篇剧本的理解 ,引导学生在阅读剧本时,注意品味个性化和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了解人物性格是怎样在矛盾冲突中的发展、变化中得到体现的。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学会鉴赏解读戏剧。

  能力目标: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情感目标: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特点、地位。我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个矛盾: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难点:a、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了解鲁侍萍被侮辱残害的根源。 b、了解出场人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

  四、 说学法引导

  见教案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约3分钟)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七十年前的今天,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以他在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一声叹息。在幻想、憧憬、挣扎、嚎叫之后。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火热人生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雷雨》,除了生命毁灭的沉默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的迷,究竟还能告诉今天的我们多少些人与人性的启示。

  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

  二、 资源收集和整合分析(约13分钟)

  1、 设问提示,提出问题

  我采用换位思考。由学生主体积极、自主的给自己提出学习任务。也就是假设学生是老师,在首次接触戏剧这一文学形态,在教学戏剧单元第一课《雷雨》时。他们会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并让每位同学设计一个问题,发布在网络讨论区。

  2、 信息收集处理

  ⑴聚焦问题

  就是将学生刚才提出发布于讨论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总结、提炼出两大问题。

  A、 戏剧常识(定义、分类、鉴赏剧本的要素等) B、 曹禺简介,《雷雨》故事梗概,创作背景

  ⑵资源搜索

  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两大组。各组负责其中一个问题。之后,教师提供给学生解答问题的途径。

  收集课文和课外资料上的信息利用网络,使用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有关信息的网站。访问其中一个获几个站点,收集相关的`信息。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网址和搜索引擎。 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和合作,使每位学生都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享受学习的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交流、汇报、讨论

  接着,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把整合好的资料发布于他们自己的讨论区。

  之后,教师让一些学生讲解、展示自己的成果。期间,教师作适当重点点拨。

  之后,教师作简要小结 。并补充《雷雨》人物关系图,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雷雨》的复杂人物关系。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三、 文本深入研读及网络实时讨论(约27分钟)

  1、 在了解戏剧要点,大体把握了《雷雨》之后。回归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研究达到解读戏剧的目的。培养学生鉴赏戏剧的能力。我选择课文节选部分的第一场戏,也就是周朴园和鲁侍萍三十年后的重逢。作为研读的重点。

  2、 插播电影《雷雨》此部分的片断,并提出思考题。

  A、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什么?这场冲突最引人入胜的戏是哪一段。 B、 分析人物性格。

  3、在观看完电影后,学生结合电影和课本解答思考题A。

  以此得出,鲁侍萍身份确定使这场戏剧冲突的点。之后,让学生课堂口头回答以下问题。

  ⑴周朴园在不知是鲁侍萍之前,周对鲁是什么态度?找到依据。 ⑵两人围绕三十年前在无锡发生的事件展开对话,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周朴园几次问鲁侍萍的姓氏和身份?这些问话和动作展现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⑶周朴园在知道是鲁侍萍之后,周对鲁的态度有何变化,哪里体现? (学生简要口头回答)

  4、在把握了戏剧冲突和戏剧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接下来,教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和自由讨论的权利。利用网络讨论区,深入解读周朴园和鲁侍萍这两个人物。

  A、周朴园爱鲁侍萍吗?他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你觉得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

  B、鲁侍萍对周朴园及其三十年的情感纠葛持什么态度?你认为鲁侍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之后,教师援引曹禺的原话“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的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能以一种悲悯的眼光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指出,曹禺是站在悲悯的角度上看待《雷雨》中的人物。鼓励和要求学生尽量多角度、多方位,以自己的观点解读人物、读出自己。

  5、 讨论完毕。教师选择其中精彩观点进行集体赏析、点评,以深化学生的认知。

  四、课外研究拓展(约3分钟)

  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

  1、教师示范性的提出有关《雷雨》和《雷雨》拓展而出的研究性的命题。如:A、《雷雨》的命名 B、曹禺创作《雷雨》的前后历程

  C、周萍和繁漪、四凤的感情纠葛 D、周朴园和他的三个女人 E、《雷雨》和《原野》比较谈

  2、鼓励和要求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讨论区发布一个研究性命题。并让他们选择其中较有价值的一个命题。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3、要求学生课外以doc格式记录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五、 结束词

  我的结束词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曹禺先生建构的一个“人的舞台”上。我们以自己的方式自觉、自主而平等的去感悟、去揣摩,走进《雷雨》。现在走出《雷雨》。

雷雨说课稿8

  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雷雨》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是高中唯一的戏剧单元,构成本单元的4部剧作兼及古今中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故本单元学习重点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解读名家名剧,步入戏剧殿堂的瑰丽之门。

  (二)教材内容

  四幕话剧《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更是中国现当代戏剧扛鼎之作。《雷雨》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周、鲁两家之间复杂的伦理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深刻揭露了二三十年代旧中国旧家庭的黑暗现象和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横、冷酷与伪善,从而预示了旧制度的崩溃与灭亡。文本节选的是第二幕,共两场戏:第一场,周朴园同鲁侍萍的再次相见,主要写周、鲁的矛盾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侍萍与周萍相见,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二)教学目标

  《雷雨》以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精彩纷呈的戏剧语言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饮誉文坛,是最能体现作者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之作,因此,学习本课应紧扣背景,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戏剧语言推动情节发展,从而把握人物性格及表现技巧。据此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走进作品,走进大师。

  2. 理清人物关系,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及其丰富的潜台词。

  2. 体会戏剧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特点,初步培养戏剧意识与鉴赏戏剧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旧家庭的悲剧与罪恶、旧伦理的窒息人性的特征以及官僚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人伦亲情。

  (三)重难点确立及解决办法

  《雷雨》人物形象是在矛盾冲突中逐渐被推至读者面前的。因此,将“过程与方法目标2”作为重点。引导学生分析剧情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了解剧本中有哪些冲突,主要冲突是什么,实质是什么,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做准备。

  《雷雨》的人物语言形象地反映了人物的出身、经历、地位与个性,且隐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所以,拟定“过程与方法目标1” 为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的深层内涵,挖掘其中隐性意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时安排

  本课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走近作者:简介曹禺与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理清人物关系。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分析第一场矛盾冲突,认识周朴园冷酷、自私与虚伪的本质;侍萍的性格特征。

  2.分析第二场矛盾冲突,进一步认识周朴园的残忍、冷酷与狡猾的本性;了解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反抗精神。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性特征。

  2.揣摩台词中的潜台词。

  教学难点:运用戏剧语言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学以致用。

  说学情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多数具备了最基础的感知语言、体验情感等能力。同时,经过高中阶段三个模块的学习,在文学作品阅读方面已有了初步的感性积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阅读兴趣,渴望更多地了解作品本身及其相关的知识。针对这种情况,在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地朗读、欣赏、品鉴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教法设想

  1.教学方法

  适当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根据本课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多给学生实践的时间、空间,让学生直接参与,从对文本的解读中获得语用经验、语感体验,具体方法如下:

  ⑴设疑研讨法

  通过有创意的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拓展思维空间,学会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思考、发现问题,并能准确、恰当地上升为一种人生的经验。

  ⑵情境教学法。

  利用电影片段,变抽象文字为生动可感的影像,使学生闻其声、见其人、临其境,通过直接感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还可采用为影片配音的方式,加深对戏剧语言的体会。在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能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

  2.教学器具

  本课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把教学设计步骤及内容制成PowerPoint课件,这样,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考、突破重难点,而且,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附:教学过程分三步,共七个环节,点击图中右下角树叶或图章可进入下一环节。)

  说学法

  让学生学会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使之会学,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可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⑴诵读品味法

  通过个性化诵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反复涵咏朗读品味,读出文本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从解读语言文字入手来感知作品,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

  ⑵讨论探究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迁移应用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体味到戏剧语言的特点之后,指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写作活动,即对相关素材进行改编,化理论为实践。既巩固了课堂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逐步使学生养成随时将课堂知识付诸实践的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教学任务,要因势利导,抓住学生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进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教学过程由三步构成,其时间分配为导语2分钟,文本探究39分钟,作业布置1分钟。所余3分钟作为机动,以备答疑或意外情况出现。

  步骤一:导入新课

  [设计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这样设计导语:

  (PowerPoint播放“雷雨”画面及声音,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视听震撼)

  《雷雨》就是一场狂风暴雨,这里有最“雷雨”的女人,也有在岁月中历练得冷酷但是仍残存一丝温情的老人。他们夫妻相见不相认却相恨;父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斗;母子相见不相亲却相怨;兄弟相见不相识却相仇,共同演绎了一段“最残酷的爱与最不忍的恨”。

  上两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雷雨》中的戏剧冲突、戏剧人物,那么戏剧冲突与人物都要通过什么来表现呢?(学生回答)对,戏剧语言。所以,鉴赏《雷雨》中人物的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就是咱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

  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同时,也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此环节2分钟。

  步骤二:文本探究

  环节一:探究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主要由两个问题组成,问题1:师生合作朗读文本相关内容,学生思考:周朴园发现鲁侍萍身份之后语气与之前有什么变化?这和他的性格、身份、地位有什么关系呢?

  通过比较语气变化,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而且,师、生的合作也可促进师生关系的融合,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问题2:欣赏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电影片段。思考:周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符合他什么样的性格?

  问题2是对问题1的深化,通过影像资料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语言个性化的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二,探究人物语言丰富的潜台词。

  [设计说明]潜台词并非戏剧所独有的,授课时由《林黛玉进贾府》中相关情节引入,温故引新,激发深入探究的兴趣,同时,又使学生对潜台词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具体如下:

  (过渡)我们了解了戏剧语言个性化的特点,其实戏剧语言还特别讲究潜台词。

  什么是潜台词?《林黛玉进贾府》里王熙凤有句经典台词:“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连问三个问题:年龄、读书、身体,表面一看,快人快语,对黛玉各方面都十分关心。但,她真是在关心黛玉吗?当然不是。她的目的是什么呢?接下来的两个“只管告诉我”,让我们有些感觉了:贾府中我说了算!听我的,没错。可见,她的“热情”话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她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地位明白地告诉黛玉。可她说出来没有呢?没有。所以妙就妙在一切尽在言外,这就是潜台词。

  得出潜台词定义后,通过文本中典型例子加以理解,再通过两个片段进行深化,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诵读、品读等方式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得出戏剧语言的第二个特点。此环节8分钟。

  环节三,探究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的特点。

  [设计说明]《雷雨》在舞台上经久不衰,得益于语言强烈的动作性。剧作中的人物的台词往往能加强矛盾冲突,揭示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发展。但学生对于这点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困难,必须作好铺垫,所以,用《红楼梦》第三十九回写刘姥姥议论贾府吃螃蟹一段引入,同时作这样的说明:

  这里写她又是摆行论价,又是掰手指头算账,又是念佛,活脱脱把一个乡村穷婆子的惊讶感叹、絮絮叨叨的情态从语言中反映了出来,口吻逼真,动作、表情、心理跃然纸上,使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中有“动作”,《雷雨》之所以能笑傲剧坛几十年,也正是因为其语言具有极其强烈的动作性。

  而后由典型的例子加深认识,再通过练习巩固理解,到此本课重点解决。8分钟。

  环节四:体悟·演绎

  [设计说明]特点明确后,为进一步巩固深化,通过配音形式体会戏剧语言特点。这种迁移运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使之参与到课堂中,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知识来表达自己理解的能力。此环节5分钟。

  环节五:拓展延伸

  [设计说明]仅让学生口头进行练习是不够的,还应该训练动手能力,所以,这样设计:

  影视界有件大事,那就是重拍《红楼梦》,而且,“红楼梦中人”的海选更是声势浩大。演员准备好了,没有好剧本亦是枉然,现在大家试着当一回编剧,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脚本,选择其中一个片段,小组合作,将之改写成剧本,注意改编后的戏剧语言要有个性化特征,符合原文中人物的身份,然后,为大家表演一下——

  此环节打破文体限制,从兴趣出发,从艺术相通原则入手,让学生通过自编自演,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理解戏剧语言,提高审美情趣,培养综合能力,达到语文教学三境界:掌握一定语文知识──培养相应语文能力──发展个性。这样延展训练天地,攻克了难点。此环节10分钟。

  步骤三:作业布置

  [设计说明]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因材施教,故本着自主选择,实现分层次、自主作业,完成弹性作业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作业:

  1.写作练习:写出下列人物不同的语言:

  做教师的父亲和做生意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要求:写一段与父母的对话,语言要有个性、有潜台词、要富于动作性,字数不限。

  2.找出剧本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戏剧语言,谈谈你的看法,形成一篇小论文。

  3.与同学合作,将《林黛玉进贾府》改编成剧本,利用语文课外活动时间进行表演。

  (以上3个题目,题目1为必做题,2、3题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及兴趣自选一项或两项都做。)

  第一项是基本作业,对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是保底作业,也是向二、三项发展的奠基作业。第二题意在激励学生说出所读所感,使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高度融合。对学习基础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群体,引导他们自由组合、尝试编写、排练课本剧,在课外活动时展示,使学习延伸到课外,建构起大语文的学习观。此环节1分钟。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周之处敬请方家指正,谢谢!

雷雨说课稿9

  教学准备:

  课件、图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观察天气变化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生字,看图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雷雨的课件,问: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是夏天什么时候的景象呢?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你们想了解雷雨的所有景象吗?请自己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全班齐读。

  (注意:垂是翘舌音。压是多音字,在本课读一声。)

  3、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4、扩词练习

  5、说记字方法

  6、抽生分自然段读文,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评议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文,想想本课写了雷雨的那些景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出示雷雨前的图,谁看着图来说说雷雨前的景象。谁来读读雷雨前的景象,从他的读书声中,你们有什么感受?(压抑)让我们一块来看看此时的景象。播放雷雨前的课件,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评议。是啊,雨前的气氛真可怕,想读的小朋友一起来读读。

  3、不一会儿,雨下起来了,出示图,看,雨中的景象怎样?谁来说说?

  谁来读一读,你们有何感受?(雨下得真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谁再来读读。配雨声齐读。

  4、渐渐地,雷声和雨声都小了,天也亮起来了,雨后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看图说一说,谁来读一读,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吧。(可画画、可表演、可读读等)上台展示。

  5、雨后的景色多美啊!小朋友,请你们看着画面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吧。齐读。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者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自己动笔写一写。

  6、雷雨真是神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天气时好时坏,变幻莫测,十分有趣。不过,只有细心的小朋友才可以感受到。你们愿意做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儿来观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写成日记吧。

  四、拓展训练

  1、感情朗读

  2、观察天气,写日记。

雷雨说课稿10

  本人说课的题目是《雷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4。这是本教材阅读鉴赏4个单元中戏剧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现将自己对本课教学的一些设想介绍如下,望请诸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戏剧单元教学重点:

  了解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及其实质,品读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表达的主题。

  二、戏剧单元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教学《雷雨》这一篇目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赏评戏剧的方法与独特的审美感受和体验。

  三、教学设想定位:

  赏读评析篇目。

  四、总体教学思路:

  我读我评我写。

  以演读评析为主,以演读促赏评,以赏评促演读。写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

  五、设计原因:

  1、戏剧教学应以分角色演读(有条件可表演)为主,而本单元的戏剧篇目有两篇为元代杂剧,高一学生不易把握。本篇为本单元唯一的一篇中国现当代戏剧,若再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则其学习兴趣不浓,收获甚微。而让学生去演读赏评则有望改观。

  2、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可利用这一剧本为范本,让学生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学写剧本,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这一环节的设定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赏评本剧的热情,因为只有懂了剧本,方有可能写好剧本。

  六、本课教学目标:

  1 学习戏剧有关知识,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

  2 了解剧中矛盾冲突及其实质,分析、品读戏剧的语言,进而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主题。

  3 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培养鲜明的爱憎情怀。

  七、重点难点:

  品读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八、教学媒体的运用:

  这一篇目的教学以分角色演读、评析为主,通过演读评析来解决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而要让学生自主地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演读与把握,也实非易事。更何况课本虽是节选部分,但文字量仍很大,篇幅也较长。为了方便教学,故引进教学媒体。

  教学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借助多媒体展示剧本中的重要台词,方便学生反复品读,促使学生对复杂的剧情、复杂的人物心理有较清晰的认识,从而能较准确地把握各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剧本,评析各角色。

  九、课件特点:

  1、多为文本课件,方便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明确教学中的.内容要点,进行巩固练习。

  2、三个图表课件,有助于梳理剧情,把握复杂的人物关系。

  3、图片课件为精选剧照。选取原因在于可以激发学生表演朗读的热情,通过观看剧照促其入情入境。

  十、教学课时安排

  三课时

  十一、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介绍戏剧知识。速读课文,熟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分角色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分角色演读,品读人物语言,评析各角色,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了解戏剧语言,学写剧本。

  十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说明(附教法):

  第一课时 初步感知剧情,认清矛盾冲突。

  1、由于本单元第一篇课文是《窦娥冤》,文学常识方面主要介绍的是有关元杂剧的知识,所以本课时有必要总体介绍一下戏剧知识,以进一步完成戏剧知识上的积累。这一点可利用文字课件方便、快捷、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师讲解)

  2、介绍作者以及与课文相关的剧情。让学生了解、崇敬作者并从整体上把握剧情,形成心理上的一种冲动——渴望学习本剧。此环节难点在于了解全剧复杂的人物关系可借助图表来完成。(师讲解)

  3、速读课文,熟悉节选剧情,把握复杂的矛盾冲突及其本质。此环节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解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会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以增强文体意识、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文本阅读鉴赏的一般方法与基本能力。这里仍需借助图表来完成,一目了然。(提问总结)

  4、分角色自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之前,先观看精彩剧照,激发学生演读热情,为第二课时演读评析做好准备。(图片课件展示)

  第二课时 演读赏评,品读人物语言,评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演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展示学生才华,检验学生把握剧本能力。(演读)

  2、评析演读(自评,生评,师评)以锻炼培养学生赏评分析能力。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品读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因为唯有品读把握得好,才能评析得到位。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剧中第二场周、鲁的形象较易把握,难点在于分析第一场戏,其中对周朴园这一人物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这一重难点主要是通过关键性问题的设定来突破。

  ①体会周朴园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讨论周朴园到底爱不爱侍萍

  ③三十年来,周朴园如何对待“死去”的鲁侍萍?

  ④三十年后,周朴园如何对待活着的鲁侍萍?

  其中①的设定是引导学生细品文本,培养学生精读钻研的品质 ② 的设定是分析周朴园这一形象的关键,而③ ④的设定则有助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提问启发讨论)通过上述环节的讨论与分析,学生就能更好地演读角色了。

  3、重新演读品味。让学生在演读中感受人物复杂的情感,塑造丰富的情感世界。(演读)

  第三课时 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品味戏剧的语言艺术,学写剧本。

  1、回顾第二课时内容,总结人物形象,归纳主题。这一安排,一是考虑到要给学生演读赏评即第二课时以充足的时间;二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戏剧中人物的典型性及其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意义,以促使学生明确剧本写作要点,实现不同课时内容的有效衔接。(提问总结)

  2、了解戏剧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品读戏剧语言的精妙,让学生在戏剧知识与品读能力上都有所巩固与提高。此环节充分利用文本课件:展示知识要点、典型例句,练习巩固。(朗读、提问)

  3、激发学生学写剧本。此环节是以前面的学习为基础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戏剧知识、赏评剧本的能力,方有可能写好。而写也只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另一有意义的尝试。这一作业的安排要注意科学性。

  十三、教学反思:

  1、教授戏剧应以学生分角色诵读(有条件可表演)、赏评为主,以演读促赏析,以赏析促演读。唯有有丰富情感并对剧本有深刻感悟的人,方能演读得好。若每位学生都能把握好剧中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读,则又何愁其领悟能力差,情感匮乏呢?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有利手段,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但教学课件要精当,如若滥而不精,华而不实,便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3、教学应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雷雨说课稿1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雷雨》,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它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曹禺先生,本文讲述了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表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必然灭亡的命运。这是高中首个戏剧单元,通过学习本文,可以使学生了解戏剧常识,培养戏剧意识,对以后的戏剧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根据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及作品梗概。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戏剧的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戏剧通过语言塑造人物性格、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戏剧中人物情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于戏剧的兴趣。

  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雷雨》中的人物形象,品味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个性特征,如周朴园和鲁侍萍。

  二、说学情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思维活跃,感情丰富,但由于阅历的局限,对于一些复杂的人物性格还无法了解透彻。并且,这是高中的首个戏剧单元,学生在理解戏剧语言和戏剧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育学的和谐统一。因此,在教法上,我打算采取多媒体展示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比较直观,可以引导学生形象具体地了解一些相关知识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答法通过层层深入的问题,开发学生的思维,点拨法可以在关键处起到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在学法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上课开始,首先播放电影《雷雨》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渲染情感,创设氛围。这种方法可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开发了学生的思维。之后我将简单介绍一下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请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2。理清人物的复杂关系,如情侣关系、血缘关系、阶级关系等

  3、概括故事情节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和板书。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根据学生的认知,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戏剧,所以需要老师以问答法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围绕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情感变化来进行提问。学生可以四人一组对教师提的问题进行讨论。

  1、周朴园是如何一步一步认出鲁侍萍的?

  2、周朴园认出鲁侍萍后对她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和周朴园对鲁侍萍之前的情感流露是否冲突?

  3、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征分别是怎样的?

  4、鲁大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5、戏剧中的人物语言有什么特点?

  6、剧本为什么要以雷雨为题?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他们梳理答案,下面我将依次回答这六个问题:

  1、主要是鲁侍萍的以下行为引起了周朴园的注意:关窗、无锡口音、叙述鲁侍萍的身世、熟知绣着梅花的衬衫。

  2、周朴园对鲁侍萍厉声责问,这和他之前的情感流露并不冲突。因为这些年周朴园生活得并不幸福,他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所以会经常怀念善良温柔的侍萍。但是,那种怀念是建立在侍萍已经死了的基础上,死人不会威胁他的名誉和地位,当侍萍出现时,他感觉受到了威胁,所以对侍萍的态度开始变得恶劣。

  3、周朴园是一个自私、冷酷、无情、残忍、奸诈的资本家。鲁侍萍是一位勤劳、善良、正直、有尊严、刚强的下层劳动人民,备受屈辱,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

  4、鲁大海是一个有着较高觉悟的工人代表,他有着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但做事有点鲁莽。

  5、人物语言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丰富的潜台词,即人物的表象语言之外想说或者不便说的话。如鲁侍萍冲着周萍喊“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亲妈啊”其实潜台词是我是你的亲妈啊。

  第二、人物语言个性化。如周朴园的'语言简短而盛气凌人。

  第三、富有动作性的语言(推动或者暗示情节发展),如鲁侍萍说她前几天还见到当年的侍萍是在暗示周朴园,使情节继续。

  6、这部戏剧之所以取名为《雷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可以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基础。其次,雷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着在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沉闷空气里,一场改变现实的大雷雨即将带来。

  (四)巩固:分角色朗读

  让学生们分角色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要深入人物内心,把握人物内心的情感冲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故事情节和更加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发展变化。

  (五)归纳总结课文

  《雷雨》是曹禺的戏剧处女作,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作者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以及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这个大家庭的崩溃,预示着罪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关于《雷雨》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2、仔细阅读课文,分角色排演。

  五、说板书设计

  主要人物

  矛盾冲突

  周朴园和鲁侍萍

  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

  周朴园与鲁大海

  父与子、资本家与工人

  鲁大海与周萍

  鲁侍萍与周萍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雷雨说课稿12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8课《雷雨》。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课我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说教材】

  《雷雨》这篇课文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其中主要写了雨前和雨后的景色。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有:

  1.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进而理解感悟课文描绘的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不同的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突破方法:把看图、读文、想象紧密结合,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展开想象。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雷雨的,体会生动、准确的用词。突破方法:在初读中理清作者描写的顺序,在比较、品读中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妙。

  【说教法】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景教学、看图与读文相结合、品读感悟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法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1-

  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

  【说学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多形式的朗读感悟,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品读与想象交融,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

  【说教学过程】

  《雷雨》一课描写的是夏天下雷雨时景物变化的内容。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自主学习,猜谜语导入。努力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创设情境,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分组学习。

  (一)每个小组先选择好最喜欢的一部分课文内容,然后按照学习提示进行学习交流。

  (二)点击课件上的学习提示,出示。

  1.默读,画出你能读懂的句子。

  2.讨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联想,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三)分小组进行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交流,品读感悟。

  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突破本科课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品读感悟,体会感情。引导学生学习画卷一雷雨前的景色及特点。这部分需要理解的词语很多,学生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这些词:黑沉沉、压下来、挂、垂、坐。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品读字词,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解释,指导朗读等,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2、图文结合,引导学生想象、感悟、自主学习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及特点。汇报时教师引导从天空中说起,再说树上的,最后说大地上的,从上到下,这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方法。既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又教给学生学写观察文章。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有不少的收获。

  3、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美。如:“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要读得稍慢一些。“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四、点拨小结,拓展延伸。

  通过比较雷雨前和雷雨后有什么不同?再一次感受这雷雨前后的变化。

  让学生想象说话,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雷雨过后,蝉又叫了,叫什么?青蛙也叫了。你们听——

  小青蛙也叫得可欢啦。让我们听听他们在对我们说些什么?(出示补充的小诗、自由读、齐读)

  五、达标检测

  让学生用心观察,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奇妙之处,而把这些写下来,就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一个自然现象,进行写作训练。

  六、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设计简洁、条理清晰,分别整理并板书:

  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乌云密布倾盆大雨晴空万里

  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空气清新

雷雨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第18课,这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不多课文之一。本文用字简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

  1、根据我班实际情况,我拟定本课学习目标。

  (1)、 会认本课时4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情景,初步感受雷雨中,雷雨后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认读4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 “垂”“。

  2.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描写。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心理特征,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住,并能在老师创设情景中体验,感受。同事也比较多积累了不少下雷雨情景,因为我们是在南方,雷雨时很常见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科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创设情境,自主识字”

  (1)借助拼音齐读,(2)小老师领读,(3)同桌互读,(4)仔细分析,组词。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雷雨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用自己喜欢方式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不会字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现象。

  (四)再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自己喜欢段落。你喜欢课文哪一段,请把它流利地朗读一遍。

  4、赛读课文。男女生赛读、小组赛读。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让学生在充分地读书,把课文读流利,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景象?两幅图分别写是什么时候景象?

  2.小组讨论、交流。(第1- 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 - 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景象。)

  3.课堂拓展

  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雷雨是观察到了什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写下来。

雷雨说课稿14

  说教材:《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写了雷雨前说、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对于学生来说都非常熟悉。课文图文并茂,学生们乐于接受,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从学生自然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以小组探究活动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直观的课文教学情景,多情势读文,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特色。

  说教学目的: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情绪地朗读课文,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意察看气象的兴趣,能写察看日记。

  说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说教学筹备:

  课前布置学生察看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说教法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雷雨的特色。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育为重点,让学生自主探究识字、同桌合作检讨、多情势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

  说教学过程(学习过程分三步):

  第一步“谈话交换,激发兴趣。”在开始激趣导入时,我以谈话的方式让学生们接洽生活说一说自己看到的雨的特色,孩子们由于对雨非常的了解,所以积极性特殊的高,说的也非常的好。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唤醒学生对以往感知的回忆,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生活,从而进入课文中雷雨前的特定情境,使丰盛的感知成为学生体会课文的基础。在这步教学过程中,之所以采用这种追忆式导入,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的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疏散。我盼望通过这种轻松简略的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直观地感受课文内容。然后再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的朗读课文,这时,孩子们没有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他们有的.站在讲台上读,有的站在窗户边读,有的找小伙伴一起读……充分体现了孩子们的个性。激发了他们对语文的渴求。

  第二步“小组合作,自主识字。”激励学生互相合作,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自主识字,如:借助拼音、字形剖析、组词……将识字和积聚语言、发展思维结合起来,提高识字效率,培育识字能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了生字,体会了成功的喜悦。他们在自主交换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胆大的孩子带动胆小的孩子,利用“听、评、说”等方式在小组内进行互动。这种方式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遇,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友爱的、互助的学习交换舞台。

  第三步“接洽生活,发展思维。”低年级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接洽生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可感的画面,是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道路。为此,我利用活泼的朗读让孩子们边听、边想像,再来找一找,说一说,“作者围绕雷雨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文中哪些地方是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的?”让学生重复品读课文,再来感悟雷雨前乌云、叶子、蝉、大风、蜘蛛、闪电、雷声是怎样的?感知后再读课文,学生就能凭借作品语言,去神游自然美景,去凝听狂风暴雨。最后充分的理解文本。

  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三个方面设计: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然后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分别整顿并板书雷雨前有乌云、大风、闪电、雷声;雷雨时雨量由小到大,大到小来板书。全部板书简洁,条理明确。

雷雨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课,这一篇是一篇老课文,在新课程改革之后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课文之一。这一组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火,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送来蛙鸣,是多么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炼而且准确,语言优美而生动,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根据“新课标”理念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情感目标: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我教的是第二课时,我定下了以下的学习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文中描写的'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4、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

  5、教学难点:体会文中重点词的准确。

  二、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住,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因为在我们南方,雷雨是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初步收集信息的能力。”课前一周,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天气的变化,如果遇到下雨的话,就更应及时,仔细地观察,让学生用心地观察,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情景教学法: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一个生动、有吸引的情景。心理学也表明发当刺激物是生动的,新异的,就能给学生短时记忆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会转变成长时记忆。在课上我会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的生动景象。

  四、说学法

  1、朗读感悟为主:“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阅读也是低年级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学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形成语感。而本课语言精炼而生动,学生要在读中去感悟。

  2、合作探究法:“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变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雷雨》这一篇课文很明确地分为雨前、雨中、雨后这三部分,所以我会在组织全班学习完第一部分后,就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第二、第三部分。

  五、说教学过程

  1、设情景,感受雨的美:教学实践过程表明: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的话,他就能自觉排除多种多种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课前,我会播放各种下雨的情景,引导学生体会各种不同的雨,有蒙蒙细雨,有倾盆大雨,有滴滴嗒嗒的雨声。先让学生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我们学习的课文《雷雨》。

  2、认识生字,理清结构: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合作读也就是同位同学每人读,指名读一个一个自然段,互相纠正,互相学习,这是读流利,读正确的做法,学生只有读通,读顺了课文,才能谈得上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3、赏读感悟,体会感情:再次向学生展示雨前的部分,这部分需要理解的词语很多,学生要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这些词:黑沉沉、压下来、挂、垂。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谈体会。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这些词的话,我会继续利用挂图,课件、向学生展示解释。

  4、合作交流探究:在学习完第一部分以后,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学习第二、三部分,雷雨中、雷雨后,然后我让学生汇报你学习到了什么?二年级的学生好于表现,相信他们能说出合作学习以后的收获。这样的处理可以省却了老师字字、句句、段段去分析讲述的繁索,真正能课堂还给了学生。

  5、品词品句完了之后,再让学生有感地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6、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说说,他自己在这些日子观察过的天气,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再把说的写下来。

【雷雨说课稿】相关文章:

11-14

11-29

11-09

08-04

12-15

12-15

08-22

12-21

06-01

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