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小说最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性美的作品。
二、说学生
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荷花淀》《套中人》两篇小说,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挖掘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
1、分析主人公形象2、感悟小说主题——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还有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准备从文本出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启发诱导、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教学设想
这篇小说较长,为了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上。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一个亮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在课内完成,所以设计为课外作业。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逆境,有的人一旦陷入逆境就消极地选择把一切都交给上天来决定,而有人即便身处逆境,仍然尊重生命,相信爱的力量,甚至还能用自己的爱去感染他人。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就连接着这样两个人的命运。 【设计说明:通过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按情节发展四个阶段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问题二: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设计说明: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两个问题是很容易的,通过梳理情节,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做好准备。】
(三)重点探究用人情味,人性相通的温情来给当时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添上一点亮色,是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色,常春藤的胜利就是生命温情的胜利。为了分析主人公形象、感悟小说的主题,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问题一:再读文章,谈谈在这篇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问题二: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问题三:小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究竟是一片样的叶子呢?
问题四: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它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问题五: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前两个问题是对主人公的把握,对贝尔曼的评价是本课的重点,也将是本课的亮点,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感受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以及人物身上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后三个问题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体会贝尔曼老人善良的心灵,挖掘小说主题,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四)难点突破
为了让学生体会欧·亨利小说精巧的构思,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讨论以下
两个问题:问题一: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问题二:在小说结尾琼珊生命垂危却脱离了危险,而贝尔曼却突然病逝,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有什么效果?
【设计说明: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的特点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种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主题,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设计这两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五)课堂小结
一片叶子,一个希望,一次付出,一场人性的礼赞。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敬的贝尔曼生时不比夏花,死时却超越秋叶。叶子终会飘零,但爱是不会飘零的,它将永驻我们心间。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小结既呼应了导语,同时再次概括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六)作业
1、在文章中任选两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加以赏析,体会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2、阅读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设计说明:真正的幽默是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饱含着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欧·亨利的语言幽默中包含着悲伤,达到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作业的设计主要是体会小说幽默的语言风格。】
附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在板书的设计上,力求直观新颖地表现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2
教学目标:
1、 理解小说的结构艺术(重点)
2、 感悟小说的内涵——弘扬人性美(难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
一片普通的叶子,会有怎样神奇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品味一片叶子背后的生命力量和人性之美[板书课题]
2、 明确教学目标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大家都做过预习了
小说一共涉及到几个主要人物?
[三个,分别是琼珊、苏艾和贝尔曼]
他们三个是住在同一栋楼上的画家四天时间,三个穷艺术家,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琼珊经历了从濒临死亡到活过来的挣扎,而贝尔曼则是从生走向了死串连起这些情节的是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它起着情节线索的作用[板书]
4、 细读课文,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文中多次写到了常春藤叶,让我们仔细地阅读小说,找出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看看每次的描写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1) 第一次描写在小说的18—28段,苏艾听到了琼珊的计数,发现了她对常春藤叶子的关注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读一读第18自然段,在这个同学读的过程中,请其它同学画出段中的描写性词语
好我们找一个同学说说他找的词语
[院子是“空荡荡”“阴沉沉”的,常春藤“极老极老”,“根已经枯萎”,叶子“差不多全吹落”,藤枝“光秃秃的”,那堵墙是“松动残缺”的]
这是一段环境描写,这里作者着力描画了常春藤什么样的特点?
[着力描写常春藤的枯败、残破、萧索]
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这与病重的琼珊的悲观心境是协调一致的]
那么这枯败的常春藤对琼珊意味着什么呢?有谁来说一说?
[22段“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24段“我希望在天黑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去了”在这里,她把这最后一片叶子作为自己生命的征兆,作为最后一丝与世界的微弱牵连,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尤其是28段,她觉得自己“就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意味着她的绝望
(2)请速读小说的37—44段,找出集中描写常春藤叶的语句,加以分析
[这位同学找的是第40段,这一段用“可是”一转,让生命出现了奇迹“经过了漫漫长夜地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叶子”“傲然地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作者非常细致地描写了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傲然”表现了叶子给人的惊喜,但琼珊的心情有没有因之改变呢?没有]
[这位同学找的是44段,这片在风雨中飘摇的孤叶,让人联系到琼珊气若游丝的生命,不禁悲从中来]
(3)齐读46段还有一次描写, “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这片经历两日的风雨依然傲然挺立的常春藤叶却让琼珊的心情发生了巨变:它让琼珊恢复了对生活的信心,获得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这时候这最后的常春藤叶对琼珊意味着什么?谁来说一说
还有没有不同意见或补充?
[看来,大家都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它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希望,就要进行抗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这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从小说的情节设计上它有什么作用呢?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 赏读课文,体会情节设计的巧妙
(1)可能有人会问了,连续两个雨雪交加的夜晚,这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什么能够依然傲然挺立呢?因为这片叶子是假的,哪里能看出来呢?作者在哪里巧妙地埋了伏笔呢?请试着找出一处来
[这位同学找到了:40段,经过了慢慢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一个“贴”字暴露了它不是真的叶子]
还有没有呢?
[这位同学找出来了,在最后一段,“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最后苏艾给我们揭示了谜底: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2)从哪里可以知道这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画的呢?同位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谁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好,这位同学:最后一段,“湿透的鞋子和衣服”说明他曾在雨水中站了很久,燃着的灯笼是在夜里作画用的,那片叶子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要爬到高处去画叶子,必须要“挪动的梯子”;散乱的画笔可以让人想见画画的人受凉后强撑身体的艰难;而剩下的绿、黄色的颜料,则很容易让人想到那片黄绿相间的常春藤叶]
(3)课前布置大家展开想象,写一段文字,描写贝尔曼那天夜里画常春藤叶的场景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先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在评点的时候,注意以下三点:①你的描写必须要在揣摩原文,充分利用原文中的“想象点”的基础上②符合人物性格,要合情合理③运用适当的描写方式
[下面我们请各组推荐优秀的文段,全班交流这位同学想象了外套挡雨的细节表现雨中作画的艰难,合情合理;这位同学抓住贝尔曼爱唠叨的性格刻画人物,出神入化;这位同学描写醉酒的贝尔曼雨中作画的细节,真挚感人同学都很善于运用想象,抓住人物的特点来表现人物,都很不错我也写了一段,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已是午夜了,老贝尔曼还没有睡,想着苏艾的话,看看窗外越来越猛的风雨,他再也忍不住了他取了笔,拿了些颜料和一个调色盘,转过身,走进了雨中
雨水很快湿透了他的衣服他艰难地爬上了那个挪来的梯子,手里托着调色盘,蘸了蘸那绿色的一抹,在墙上细细地描画起来无情地雨水一次次地将色彩冲淡,他只好一遍遍地重新着色
雨似乎没有结束的意思,而且夹杂着点点雪花,贝尔曼冻得全身发抖仿佛就在一刹那间,常春藤上的叶子全部凋落了,一片也没有剩
贝尔曼很着急,第二天即将来临,琼珊的生命就是这片叶子
他画得越来越专注,越来越专注,眼神里有种异样的炽烈的光芒,渐渐地,他忘却了寒风,忘却了雨夜……
当天微亮时,贝尔曼咬咬牙,将最后的颜料厚厚地抹上墙,在叶子那锯齿形的边缘上又添了些枯黄
终于完成了,此时的他全身冰冷,脸色苍白,下肢已有些僵硬,但对着那片叶子,他心满意足地笑了——“这正是我一生的杰作……”
他艰难地爬下梯子,一点点地挪回房去,在进门地那一瞬,60岁的他终于倒下了……]
(4)你看我们写出来得段落是很容易打动人的,为什么作者偏偏就没有写呢?把我们描写的场景放到原作中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咱们来讨论一下:
[同学A:原作给人一种出人意料的感觉,改了以后就没有悬念了]
[同学B:原作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和回味的空间教师补充:这种手法叫“留白”]
[另外,比较起来,原作的叙事更加的简洁紧凑,更能抓住读者,也更容易凸显人物形象]
这种结尾处小说情节的突转,出人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的结局,是欧·亨利小说的突出特色,同学们课下可再阅读欧·亨利的其它小说,比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或者今年高考海南宁夏卷选的小说《二十年后》,进一步体味他的这一特色
6、 研读课文,感悟小说的人性之美
小说的结尾,贝尔曼为了画那最后的常春藤叶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有同学在预习的时候就问我:贝尔曼为什么一定要画呢?他捡来一枚常春藤叶,将它钉在墙上,或是贴在墙上,不行吗?不是更逼真吗?而且也许他也不会因此染上肺炎而死了我们如何认识这个问题呢?
同学们有的从贝尔曼画家身份的角度来探讨,有的从激发琼珊信念的角度来探讨,都讲的很有道理,从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文本对人物把握的深度其实不论是画还是钉还是贴,都是小说外在表现形式,更重要的要看作者借这一情节表达什么样的内涵作为一个只是偶尔给别人画点商业画或广告画的老画家,他这最后的常春藤叶被称为杰作,并不在于他画得多逼真,而在于这是一个潦倒失意的老画家一辈子的心血和生命的结晶,他表现了贝尔曼的善良和对生命的珍视,其中蕴涵着底层人物之间相濡以沫的温情和人性之美
作家欧·亨利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对小人物艰难的生存状况和悲惨的命运充满同情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含泪的微笑”的风格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含泪”是因为对小人物的悲惨人生充满同情;“微笑”则是过滤掉艰辛、沉重和坎坷,为人生描绘出美好的结局,给人以温暖和希望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饱经忧患却仍然对人生充满了执着的理想,他相信一片绿叶可以挽救一条生命,他相信信念可以战胜死亡,他相信凄风苦雨中的人生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3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
一、教材分析
《最后的常春藤叶》
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⑵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
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⑵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b重难点
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
(一)教法
1、学案导学法。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
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
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以尊重学生为原则,积极贯彻新教材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强意识。
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20xx年小悦悦事件视频,给学生以震撼,再加上激情的导语引起学生的共鸣。(直观演示法)(5分钟)
2、了解小说情节(10分钟):预习中完成学案中表格内容,理清故事发生的四天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进而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情节(注意主要人物及“最后的常春藤叶”)设计依据:采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让学生参与其中,理解人物形象,而且这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热烈。(教法:学案教学法学法:课前预习、深入研读)
3、分析人物形象——贝尔曼(18分钟)找出文中有关贝尔曼的几次描写并分析设计依据:首先,基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语文的实践中教和学”的认识,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领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其次,多种朗读方法,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而且这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热烈。(教法:启发诱导法学法:多方式阅读、合作探究)
4、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把握主题(10分钟)最后的一片叶子琼珊精神支点贝尔曼绝笔、杰作小人物之间的深厚的.友谊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闪光设计依据:学生对叶子的理解正是对文章主题的把握,让学生准确理解叶子作为精神支点的重要作用,把握环境描写与主旨的关系,理解底层小人物之间的真情,学习老贝尔曼珍爱他人生命的高尚品德,进而引导学生联系当今社会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像“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莉莉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突出“生命的赞歌”主题。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使三维目标相融合,实现语文课堂功能的升华。(教法:启发诱导学法:速读、再读、探究)
5、拓展延伸,作业巩固。(课后)老贝尔曼是如何画最后一片叶子的?发挥你的想像,写200字左右的场面描写。设计依据:给学生自由自主创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来想象、补写并交流,加深学生对老贝尔曼这个形象的理解,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让学生读写思用相结合,打通课堂内外,通过引申阅读及作业训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6、课堂小结,情感共鸣。(2分钟)爱是这个世界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守望,共同的期盼,共同的血液。爱的伟大,人性的光辉,随着这篇永不凋零的藤叶将永远在世人心中熠熠生辉。设计依据:交流心得,情感升华。同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贝尔曼人苏艾琼珊医生第二课时
1、“画叶情节”展示
2、探讨欧·亨利式结局过程内容时间教法学法目标达成
一、导入直观演示
二、情节学案教学预习检查、研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三、人物启发诱导多方式阅读、合作探究三维目标
四、主题启发诱导速读、再读、探究情感
五、作业课后点拨练习知识、情感
六、小结 概括情感
七、总结
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来自xx中学的教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本文是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我认为小说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
二、目标分析
前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进行美的教育。”正是基于这一点,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主要放在对人性的体会上,其次是情节结构的把握和语言风格的体会。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欧亨利小说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情节结构,学习分析小说情节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
3、情感目标: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理解人性美。
三、教法说明与学法分析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为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过程分析
1、激情导入:以韦唯的歌曲〈〈爱的奉献〉〉导入
2、整体感知: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把握情节顺序。(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投影二:情节结构
时间线索病情发展
十一月琼西病倒一天早晨病重第二天早晨病危
天刚蒙蒙亮病好第二天下午贝尔曼去世
3、合作探究(在学生把握文章情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自主探究,我整理出下面几个问题)
1)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直接从小说的高潮部分入手,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2)最后一片叶子与琼西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最后的藤叶能挽救琼西的生命?
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西的生死,它是希望和爱的象征。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有所抗争,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而它更是爱的写照,没有老贝尔曼在凄风冷雨之夜的绘藤,没有苏艾的悉心照料,也不可能有琼西的康复。(可引导学生归结出一个汉字“众”,这对应了小说中的三个人物,上面那个“人”便是琼西,下面那两个“人”是老贝尔曼和苏艾。)
3)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让学生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欧亨利式的结尾。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4)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作品集中写他只有两处,试分析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我们看到了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4、品味赏析
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比如:“到了十一月,一个冷酷无情、肉眼看不见、医生管他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用他的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叶子。常春藤上的叶子。等最后一片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三天前我就知道了。难道大夫没有告诉你吗?”“又掉了一片。不,我不要喝汤。只剩四片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
品味: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5、拓展迁移
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大家把这一情节补叙出来。作品没有实写这一情节,使得小说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欧亨利式结尾),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们可以想象,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人是怎样冒雨踉踉跄跄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地方,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在墙上施展他从未施展的艺术才能,同时也毫无保留地献出了生命。
6、师生小结学生各抒已见,以最诚挚的一句话表达对老贝尔曼的谢意。
7、作业设置
这篇小说最成功之处就是描写了一种人与人互相之间的关怀帮助,所以我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作业:《如果琼西是我的朋友》,我们会怎么做?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投影二)这节课我主要从专业,教材,学情,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专业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汽车维修与应用专业。它将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大批适应我国汽车产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汽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汽车整车及配件营销的理论及技巧,具有汽车推销技巧和汽车故障诊断的能力,适应汽车营销企业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术人才。因此,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通过对《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领悟到理想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培养爱岗敬业、踏实做人的职业态度。
二、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选自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国家规划语文新教材,它是由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作为职业模块第四单元职业与理想的第一篇课文,它用巧妙的构思、细腻生动的描写,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其中所反映出的理想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对于我们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高二同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中表现出的朴素的人类情感和用生命实职业理想是这篇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因此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顺序)欣赏小说精巧的情节结构,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勾划、朗读,)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感受人性美。树立职业理想,培养执着信念。
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精巧的情节结构。体会小说语言的幽默风格。(因为它是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特色。)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人性美。树立职业理想,培养执着信念。(我们的学生是职高生,他们毕业后就会踏上社会,因此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教育他们树立职业理想和培养职业道德,但这是属于心理认知的范畴,所以是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
我任教的班级是XX专业XX班,该班有XX位同学,只有X名女同学,这个班上的同学上课发言较为积极,语文听说读写方面的基本功较为扎实,对小说的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但两极分化较大。在高一他们学过《项链》和《荷花淀》,已经懂得小说的初步欣赏要从环境、情节、人物这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因此他们为现在的综合性欣赏小说已有了知识准备。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用多媒体教学,并采用以下多元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指导学生阅读文本,围绕课文进行赏析)
2、情境教学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思想产生共鸣。)
3、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从而辩明是非,获取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对疑难的问题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过程设计(投影3)
(一)以背景音乐《命运交响曲》和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故事导入:
它与《最后的常春藤叶》有异曲同工之妙,命若琴弦,善意的谎言播种希望,那么当一个人命若藤叶时又将怎样呢?由此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作者欧亨利简介:(投影4)
(让学生课外收集资料,能锻炼他们利用互联网收集信息及整理信息能力,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投影5)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代表作
(由我介绍给学生,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二)整体感知(投影6)
1、学生复述
课外学生预习了课文,引导学生从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总结,复述课文
(设置这一环节,既能检查学生的课外预习情况,学生在复述的时候也锻炼了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2、情节结构分析:(投影7)让学生勾划时间线索以及病情发展的句子,找出时间变化和人物、情节的对应关系,从而把握情节顺序。
(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
(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找出。)(投影8)
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是由什么将其串在一起的呢?
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答到琼珊朋友“苏艾”上,此时要引导学生,仅有苏艾并不能使情节得以发展,推动情节的关键正是这最后一片叶子。
(三)分析人物形象,探讨文本内涵(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带着问题研读文本,并作勾划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把握人物形象。)
(1)第一方面:关于最后的常春藤叶
1、故事的开头写道,琼珊得了肺炎生命垂危,那么琼珊能活下来吗?
要求学生找出医生及周围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及琼珊自己的感受并朗读。
2、小组讨论、交流:是谁挽救了琼珊?(投影9)
小组讨论后可以有如下几个结果:琼珊自己,医生,苏艾,老贝尔曼。
这些人都不是琼珊的亲人,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使得他们走到一起来,共同挽救了琼珊呢?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是“爱”,在这里达到了教学情感目标的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美。(投影10、11)
3、小组讨论:这些人中,谁起了关键的作用?为什么?
贝尔曼。因为贝尔曼以生命为代价画出一片藤叶,给了琼珊希望。
这是一片什么样的叶子?为什么有如此神奇的力量,能够挽救琼珊的生命?
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最后的常春藤叶的语句,勾划,朗读。并要对突出最后的常春藤叶顽强的生命力的词用重音来强调。(投影12)
(2)第二方面:关于贝尔曼其人(投影13)
1.小组讨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你能说出理由吗?
通过小组讨论明确小说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从而得出主人公应该是老贝尔曼的结论。(投影14)
2、小组讨论:贝尔曼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研读文本,通过对贝尔曼在文中的三次出现形象的分析概括,可以掌握到人物描写的方法。
3、为什么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
通过对“杰作”二字的探究,让学生明白贝尔曼为了自己的职业理想献出了生命,归纳主旨。而我们的学生,未来的职业人又该怎样做呢?通过学生发言,谈感想。在这里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的专业,努力学习,热爱自已未来的职业,并要执着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这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投影15)
(四)品味赏析
(1)品读欧.亨利式的结尾
要学生探讨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并找出前面的伏笔。让学生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投影16)
(2)品读欧.亨利式的语言。
此环节我会展示例句,让学生朗读,并从修辞、思想情感的表达方面品味并概括出欧.亨利的语言风格。在此突出了教学重点。
(五)拓展迁移(投影17)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此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欧亨利式结尾的进一步认识。(投影18)
学生补叙这一情节。
学生在补叙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综合职业能力。
(投影19、20)(投影21)
(六)作业设置:韦唯《爱的奉献》伴奏中,布置写作《谈谈我对爱与生命的感悟》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却可能越来越淡薄,所以我给学生们布置了这个作业,希望他们去领悟和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和爱。
五、板书设计(投影22)
最后的常春藤叶欧亨利
小说三要素
环境
自然环境与人物的居住环境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人物(底层艺术家的群像)
琼珊苏艾贝尔曼医生
四天中的变化
时间病情发展
十一月琼珊病倒
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贝尔曼画叶
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
天刚蒙蒙亮琼珊转好贝尔曼住院
第二天下午琼珊脱险贝尔曼去世
明线--最后的常春藤叶--暗线
品味赏析
(1)欧,亨利式的结尾
小说结局意外
(2)欧,亨利式的语言
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
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6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
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这些知识点比较重要,且与考试有关,具体详细的资料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查,既突出重点,又减3、了解小说情节:速读课文,理清故事发生的四天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
第一天:早晨,琼珊病重,数落叶;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第二天:琼珊不听苏艾劝慰,望叶等死;贝尔曼生病;
第三天:不落的藤叶使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
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使学生基本了解小说情节,有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
4、分析人物形象: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琼珊、苏艾、贝尔曼。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作自我介绍。【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及性格爱好】然后,老师提问三组学生:
①问琼珊:为什么你把最后的藤叶能看得那么重要?
②问苏艾:医生对你说了琼珊的病情之后你是怎么想的?
③问贝尔曼:当你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你是怎么想的?你平时脾气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为何你要去画那片叶子?
④问琼珊与苏艾:你们得知叶子的真相之后是怎么想的,你们认为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首先,基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语文的实践中教和学”的认识,我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领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其次,学生将自己与文中人物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而且这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热烈。】
5、感情升华: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
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
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6、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让学生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作者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样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理解“含泪的微笑”。】
7、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①贝尔曼画叶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②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理解欧·亨利小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意外结局。】
8、布置作业:老师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离奇的故事》的结尾略去,同学们根据文章中的伏笔,自己写个结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写法,加强阅读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写作机会。】减轻学生负担。】
【《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相关文章:
12-09
10-20
11-05
06-14
06-20
12-14
06-25
12-07
12-11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