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教学反思1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从不知所云到有所了解,从初步尝试到学习研究,这其中有着许多的感想,许多的收获,也有许多的困惑。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堂好的生物课究竟是什么样子?学生喜爱的生物课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认为,应该是摒弃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在只接受了理论学习而没有实践经验的情况下,我开始了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尝试指导课堂实践的活动。虽然我也竭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还是陷在传统的“打乒乓”式的教学模式中,围绕课本的主要内容我不断地打(提)出问题给学生,学生又不停地打回来(回答)。当时我感觉课堂气氛很活跃,看起来也是采用了启发式,学生围绕着我设计的若干问题基本上都回答出了我预想的答案。但上完课后,我不禁感到疑惑,这样是否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的教学是否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呢?
随着新的课改理论的不断学习和深入,我的思想和观念也随之在发生着翻天覆地地变化。备课的.过程中,我改变了以往那种对教学重、难点的每个环节加以细致、具体安排的作法,没有事先设计好师生对话、设计好学生应怎样答,而是放手给学生,在尊重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我没有用细节设计来实现教学目标,而是围绕教学目标理清了思路框架。可以说,我是带着和学生同样的兴奋和期待走进课堂。
在课堂中,学生始终处于学习兴趣所激发的学习热情之中,或探究、或讨论、或展示,全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置身其中,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弃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学生实质上是在与老师合作创造并发展着课程,从而赋予了课程全新的含义。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8
一、给学生机会,自己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究。
血液的循环途径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关于动物的知识中已经接触过,而且可以提示学生,人类的血液循环途经和鸟类及哺乳类动物是类似的,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应该能够自己寻找出物质运输的途径,所以,课前给每位学生制作一张探究活动报告单,通过他们自己讨论,绘出循环的路线,增强学生的合作,并且用已有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的能力、知识储备有差异,因此允许他们结组讨论,取长补短,避免知识信息的孤立,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讨论点的机会,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二、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通过小组的讨论,每个组都能总结自己的成果,第二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尽量多的给他们机会,并且在同学展示的过程中,允许其他组的同学提出疑问,本组成员可以参与解答,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知识的讨论中,中学生都有自我的表现欲,为了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他们就会开动脑筋去思考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一节课中每位学生都有展示才华的机会,减少部分学生一统天下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三、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
不公平的评价会拉开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隔阂、冷漠、消极甚至对抗的情绪。有时,还会引起班里的其他同学冷落、孤立被评价的学生,使学生受到精神上的伤害。所以,教师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秀学生,不冷落后进生。而且,更应对后进生施以关爱,善于发现、赏识他们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使之获得“我也行”的情感体验。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对每位学生给出一个激励性的评价,同时让去他学生作评价,是学生的评价不局限于老师对她的评价,而且体现同学之间互相认同的意识,让学生感到成就感,使评价是开放性的。
另外鼓励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方法,可以自己评价自己的成果、作品等,使其他同学能够理解你的创意,争取同学良好的评价,这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适当的时机,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建立同学、老师、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做到评价的人性化和个性化,突出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同时把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现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激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能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生物教学反思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人们的目光进一步聚焦教育的主阵地——课堂,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占主流地位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改变过去机械的、被动的“注入式”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探究式”是万能的吗?没有“探究”就不是教学吗?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运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认为: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第二,“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学生个性不同,“探究式”也好,“接受式”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有效的。
另外,“探究式”学习有优势,也有弱点;“接受式”学习有弱点,但也有优势。机械的“探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有意义的“接受”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运用之妙。如果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就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事实上,“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取中、平衡、按本国传统来整合”,“搞理论要走一点极端,搞实践应用必须‘执其两端而用之’,真理往往在两个极端的中间。”顾泠沅先生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探究式”与“接受式”关系的最好诠释。
2、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结果”与“过程”的关系实质上是“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倡导教学应该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对纠正过去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所以,教学“重在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有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真变成第二位了吗?不!从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何谈方法与能力。如果只让学生追求形式上的“过程”,而不论“结果”,甚至不论“是非”,到头来学生获得的是什么?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使教学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是我们的长处,是我国教育的特色。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使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突出学生的“主体”,还要不要教师的“主导”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教学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学生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仓库”。学生的学习没有主动性可言,也就谈不上处于主体地位了。新课程改革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这一主体,这是绝对正确的。但有些教师似乎没有 在新课程中找到准确的角色定位,他们由过去的“一切都管”变为“一切不管”,课堂上教师不讲授,完全是学生的活动,还美其名曰“敢于放手”,教师的作用被淡化,渐渐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
其实,教学作为一个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进行的。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也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两者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行为还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学生正处于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发展阶段,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都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学效果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新课程改革后的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教师所能预设的,而是呈现出双边共时、动态生成的特性。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做什么、怎样做,也对其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广大教师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创造出新的教育经验,产生出更多的教育智慧。
4、追求“民主”、“开放”,还要不要“秩序”、“规则”
教学方式的转变,必然带来课堂常规的变化。我们注意到,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民主、开放,一些如上课要发言先举手、不许随便下位子、两手平放坐姿端正等旧的课堂规则被打破了,这是令人欣慰的。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
但是,追求“民主”、“开放”,有些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老师或同伴)的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就会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甚至会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新课程的精神”的“帽子”;如果听之任之,不予组织,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怎么办?首先对“纪律”与“规则”要有全新的认识。我们反对专制、惩罚等手段,但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的“秩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秩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生物教学反思3
《表里的生物》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6课。本文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能发出声音的表极为好奇。在看了表里的世界之后,“我”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话,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事。字里行间透露着“我”的天真可爱,童真童趣。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第一课时
一、钟表导入
二、认识作者
三、积累字词
四、整体感知
1、说一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猜想——证实——结果”将课文分为两部分。
反思这节课,有诸多不当之处。
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第一课时设计内容较少,致使课堂上穿插部分第二课时内容。
2、导入不恰当。以钟表图形导入,时间长且与课文主题关系不大,不如直接导入,简洁明了。
3、概括课文内容时,没有给学生提供支架。比如,可以让学生借助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也可以采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在学生交流后,可以让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内容,使全体同学参与课堂。
4、课堂上没有关注全体同学。课堂上预习较好的同学和思维灵活的同学举手较快,课堂上没有给其他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时间,致使课堂上部分同学只处于听的状态。没有很好参与课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课文分为哪两个部分?
二、学习“猜想”部分
1、我的猜想是什么?(预设:父亲的表里有活的生物。)
2、我为什么会有此猜想?(预设: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父亲的表里有声音。)
3、我是怎样得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这一观点的?(预设: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
4、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我”对表的好奇心是怎样产生的?(预设:父亲的表会发出声音,父亲不许我动表)
三、学习“证实”部分
1、父亲的哪一句话证实了我的猜想?(预设: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蛰你。)
2、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说?
3、猜想得到证实后,我是什么反应?从中体现出我怎样的心情?(预设:愉快,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四、学习“结果”部分
1、我的猜想被证实后,我见人就说:父亲有个小蝎子在表里。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2、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五、品味语言
1、至此,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预设:天真可爱)
2、文中体会“我”天真可爱的句子有很多:出示课后习题二中的句子。体会“我”的天真可爱,童真童趣。
3、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主要问题在于课中没有主问题引领,整节课显得没有重点。课堂设置问题较多,显得细碎,毫无节奏感。同时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课文,课文语言和人物心理把握较浅。
生物教学反思4
生物课改革最核心的地方在于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经过这段时间的课程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科学课通常让我们想到让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但是,是否动手操作就是唯一的探究方式呢?科学探究是否一定需要动手呢?这节课的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表现,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核心。没有思考的观察只是简单的记录,无法获得深刻的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设计课堂时,我并没有按照传统模式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的流程,而是注重规范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辩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为什么我会像爸爸、像妈妈?”“这是遗传的表现吗?”“要了解遗传,应该如何做?”“人类、动物、植物都有遗传,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展开思维碰撞和讨论。通过因果关系的建立,学生很快意识到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存在遗传现象,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在这些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探究任务并解决问题,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科学思维。这种以“思考中实践,实践中思考”为特点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和核心。探究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科学知识,更是训练思维、寻找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学生可以学习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这是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需要思考教学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是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需要明确的是,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不能替代学生去完成。信息可以传授,但理解却需要学生自己的科学思维,这是不容置疑的。
生物教学反思5
一、提高师德
师德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根本基础。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评价你是否是一位合格教师的基本准则。乌申斯基说过:“教育工作活的源泉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在生物教学中时常会发现,部分学生在语数外这些学科上总不能让自己建立自信,也常常被这些老师冠以“学困生”。然而当他们在生物课堂上时,你会发现他们用一双清澈的眼睛看着你讲解书本上的图,他们会积极响应你的问题,这些学生喜欢你的生物,所以我们不能用歧视的眼光对待他们,我们要通过鼓励让孩子知道,他可以,他能行,他不仅可以学好生物,更可以学好其他学科。作为一个老师,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学好生物,还要让孩子建立良好的性格,建立自信。这才能算一名新时代合格的初中生物老师。
二、提高专业知识文化水平
教师的专业知识文化水平是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活力。教育人对知识的收入与输出有一句经典的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还有人说“要当一流的教师,就要先做一流的学生”,这些可以看出教师这种职业最需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我,因为教师首要的是学养,其次才是教学的技巧。
(一)提高教师专业知识
目前,在初中生物教师队伍中,有少部分教师是教高中生物下来的,大部分生物教师一直从教初中生物,还有少部分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成生物教师的,这样知识水平高低差距很大,直接会影响学生的深层次的学习。对于一直担任初中生物教育的老师,对于高中生物和一些大学基础生物学应该比较生疏,甚至都忘了。然而初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隐藏着的知识点是渗透了高中知识的,如果你不去解释,就会误导学生。初中生物是浅层次的,是为高中生物打基础的,作为初中生物老师也应该熟悉高中生物教材,所以初中生物老师,不仅要钻研初中生物教材,还要熟悉高中生物教材和会解高中生物习题。
(二)加强课堂理论学习
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且要不断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策水平,理论水平,用最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做个与时俱进的、多元化的人才。在平时教师要每月阅读、学习理论知识,并做好记录和撰写心得,研究新课程标准。作为当代教师,只限于自己学校的课堂模式标准是不行的,要经常性地到外面去听课,在听课过程中你会觉得,你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经过时,你的课堂可能还不够精彩,你的学生可能不太会讨论等等。我听到这样一节课:一节课的开始是一段视频性的背景资料,在资料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接下来,教师设置了一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任务,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探究、总结,最后完成任务,每组最快最好的完成的加分最多,最后回归到刚开始的视频资料,完成任务。整节课中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其他就交给了学生,学生之间的配合也算到位。其实课堂的容量是很大的,但经过老师课前的反复推敲和设置巧妙的问题,做到环环相扣,一节课下来孩子们并不觉得上课时间长,课堂枯燥无味,反而对自己的成功感到无比开心。这个老师的课堂模式就像玩游戏一样,为什么很多学生都喜欢玩游戏,就因为,游戏设置得环环相扣,完成任务有成就感,让玩游戏的'人乐在其中,如果教师要把课堂设置成这样,就得在备课上下苦工,活跃自己的大脑,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样的老师,不下苦工是不行的。
(三)提高课堂驾驭水平
教师的课堂驾驭水平是教师自我提升的重要标志。初中生物是一门小学科,部分学生把生物课堂当成享受欢乐时光的时候,部分生物老师也把自己的学科放在卑微的地位,毫不关注学生的状态。调查发现,在很多学校中,很多学生把生物课堂当成一节自我放松的课,课堂上有人打瞌睡、有人乱插话、有人开茶馆,遇到这些意外情况首先老师要有一颗大度的心和一张幽默的嘴。我们要时刻知道,我们是老师不能和学生斤斤计较,课堂上和学生发生冲突,是你最失败的一节课。有时在上课时,会发生一些突发状况。例如在课上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要上厕所。叫得很大声,其他同学就笑他,教室马上沸腾,我示意让学生安静下来,说:经常憋尿对你的泌尿系统不好,尤其膀胱,憋久了会使膀胱括约肌失去弹性,以后就会尿频、尿失禁。说完,马上又有同学说,我也想上厕所。对于起哄的学生,就说:但是经常小便对膀胱也不好,膀胱括约肌不会太发达,以后遇到紧急情况想憋会尿就不行了。其实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事情,这就需要老师做个脑经急转弯,化险为夷。
生物教学反思6
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深感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生物学知识的传授,我希望能够激发学生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反思点,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首先,我发现有些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门学科枯燥无味,或者他们感觉难以理解。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需要更加注重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我可以利用一些有趣的生物实验、图表和教学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来调整讲解的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
其次,我认为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科学素养是指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则是指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我可以利用更多的案例和实践操作来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和创新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第三,我认为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都有所不同。因此,我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生物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学科,我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我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专业论文、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思路,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在线资源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总之,作为一名生物老师,我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保持教学的活力和创新性,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生物教学反思7
教书十多年以后,愈发觉得“讲——教——授”三者有区别。尤其学校在推行使用师生共用讲学稿以后,这样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了。还听过这样一句话:“糊涂讲,明白学”比“明白讲,糊涂学”要有效的多,更是给了我这个语言表达能力还不错的老师一个新的思考:就算你妙语连珠,充其量就是老师的个人表演秀而也,关键的学习效果并不仅仅建立在教师的“讲”之上。刚刚又看到了这样一句话:学到了知识是谓“教”,学会了思考方为“授”。
“讲”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都是最基本的要求。初登讲台的新老师,总是担心自己没有讲完课,没有完成教学目标,很想抓住重难点却偏偏暴露了老师对重难点掌握不到位的硬伤。对很多孩子来说,老师似乎什么都讲到了,但结果自己却不见得可以很好掌握——单向发送的大量信息对绝大部分学生真的是个负担。这样的一节课,基本就属于老师的满堂灌,“讲者”顾得了讲,自然顾及不了其他更多的东西,例如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调动等等,这种做法其实也属于自欺欺人地完成讲课任务的表现。
其实,尊重和遵循教材的编写流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尽力的展示自己的口才,自然流畅,水到渠成,肯定是每一个教师教学成长路上必经的一个过程,我也不例外。由此带给自己的直接显见的后果就是嗓子越来越不好使,乃至发展成我们的职业病——慢性咽炎。
随着教学经验和教训的积累,还有新课标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自己能讲的基础上,我们要朝精讲的方向努力。不讲废话、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还可以放手让学生彼此之间“兵教兵”,当老师的学会倾听,逐渐学会照顾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和效果。“教与学”这两条腿终于可以一起走路了,但二者的关系其实还没有协调好,该怎样走、方向在哪里,可以说“结构与功能”还未能真正相适应,有点象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走得摇摇晃晃不说,还特别容易摔跤。
学校在实施以讲学稿为载体的教学改革试验以来,把许多的`教师教学语言转化成了文字以纸质形式印发到学生手上,提前让学生介入学习。学生的学习困难可以显性地在讲学稿上暴露出来。也使得老师可以通过二次备课掌握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掌握了的知识敢于放手,对真正存在困难的部分重挖、深挖,真正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抛弃一切的花拳秀腿。
因此说,以讲学稿为依托,尊重学生的学习困难、遵循学生知识获得的规律,“讲、教、授”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找到“三合一”的突破点,一定可以用好宝贵的45分钟,创造高效和实效的课堂。
想想自己,估计勉强可以达到“教”的层次,革命尚未成功,我仍需努力。
生物教学反思8
这节课的重点是生物与非生物,植物与动物的区别,所以条理脉络也很清晰: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一一罗列即可,但是实际上起来却有问题,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有无生命被学生理解为几个区别之一,事先想好的用有无生物来区分物质的节奏被学生打乱了,这主要是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所导致。
生物与非生物的几个区别:能否生长,有无新陈代谢,有无严整的结构,能否遗传和变异,能否生殖和发育,有无应激性,能否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我是按照讲一条扩展一条的方法讲授的,应该来说由于思路很简单,教授起来没有太大困难,不过学生的博学与钻牛角尖的本领另我瞠目结舌:”骡子等杂交动物没有生殖能力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秋海棠的叶子落地生根所以落叶是生物吗?”等等,打了我个措手不及,由于生物非我本专业所以很多东西都没考虑到,非常尴尬,在备课时,广泛查阅有关的资料的'确势在必行。
板书与幻灯片的交替节奏没有把握好,与学生的互动又有所不足,与平常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反,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个都成了哑巴,看来活跃气氛的本事有待提高,必须要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起来.并且我还我犯了新教师的通病,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是否听懂,例如细胞结构等对于学生非常陌生的东西我一笔带过,完全不顾他们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今后所要改正的。
生物教学反思9
“生物的变异”一节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并让学生探究一种变异现象——教材上列举的“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通过举例学生很容易明确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例如:“自然界中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学生又例举了更多的实例。这一任务很简单的就过去了。在学生自主进行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主要是由学生结合课本有关的对话提出自己小组要探究的问题,然后制定
计划
进行实验探究。鉴于时间关系和客观条件,只是让学生从理论上加以分析讨论,然后老师让各组学生代表
总结
各自讨论结论,最后由老师引导提出问题:如大、小花生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说出,让学生进行比较看出大花生中也有个别的长度比小花生中个别长度要小的,不能以某一长度来作为衡量大小花生的标准。再让学生得出大花生和小花生的区分依据是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的平均值要大。
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提高学生分析资料探究性学习能力,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足之处是缺乏两个品种的大小花生供学生实际操作,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此实际操作。
反思二: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
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都是生物体繁殖的'重要规律,遗传使物种延续,变异使物种后代出现差别。在学习方面,变异比遗传稍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模式沿用上节课的。但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引导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不像爸爸、像妈妈?”“这是变异吗?”他们、它们之间有哪些差异?”“人有变异,动物有变异,植物也有变异,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活动,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变异,变异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学生通过研究任务,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发展和锻炼。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使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反思三:生物的变异现象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执教中,基本上体现了自己备课时的一些想法,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内对“变异”这一生物现象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观察、推测、收集证据等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教学中,首先采用通过出示同学父母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我们哪位同学的父母,让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与此同时也回顾了我们的身体特征会遗传。同时也引出了一些典型的特征,如:“有耳垂和无耳垂”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开课部分的设计不仅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解决了“对典型特征的认识”。
生物教学反思10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自然学科。这门科目科学性和生活性很强,不能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教学,采取现代式教学方法。本学期,我担任七(3)、(4)、(5)班的生物课,在教学中,除了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我还以学生的各种活动(如实地考察、设计实验、指导生产等)为中心,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对各种事件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下是我个人对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备好教材,必须对这门课的全部内容非常熟悉,绝不是现买现卖。必须认真阅读有关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这样才可以确定每个章节的学时数。一堂课该讲多少内容是有科学依据的,决不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在熟悉教材全部内容并按教学大纲确定了章节学时后,便可以开始准备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其次,备好学生,考虑的是教材的内容,学生是否熟悉,在学生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中是否曾经遇到过,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运用情景创设导入新课。
要上好一节课,导入新课也很重要。熟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探究型新授课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如果教师在新授课教学中能运用新颖、奇特、惊险的实验导入新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故事导入”,“实验导入”“游戏导入”“视频导入”
三、合作式课堂教学,“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教学思路的设计最能体现授课者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和把握程度,但是,教学思路的设计却不能脱离学生主体的考虑,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内容实际,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要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总之,新课程呼唤的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成为教学的主人,对自己的课都能够有一个自己的评价标准。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评课文化来哺育、来滋养我们的教师,使得我们的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成长起来。
生物教学反思11
在进入课堂教学过程前,根据课文内容,我还明确了这样一个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好网络及多媒体资源,但决不能把《生物入侵者》一课上成一堂生物课。这还是一篇说明文,所以必须在教学中紧扣说明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基本能力。
课堂上,我首先用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导入课文,这又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们的留意力。在随后进行的课堂分组学习中,我对教学过程作了如下安排:①学生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②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热烈的讨论,正确的.发言,都说明他们对于课文已相当熟悉,而这,正缘于课前充分的预习。在学生就每个问题得出结论之后,我再以电脑课件进行总结,作到了知识点的清楚明白。紧扣课文内容和结构的讨论分析,使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基本要求出发,把握了大纲所要求的能力和知识点。而小组讨论和电脑课件的运用,则使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解决了这些问题之后,加深学生们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将抽象的生物入侵者概念变为活生生的东西,进而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当我让学生们交流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无论是上讲台交流的学生,还是其他的小组成员,都透着自信和喜悦。台上,一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电脑课件,一面侃侃而谈;台下,更流露着认真与跃跃欲试。奇妙的大自然展现在同学们眼前,神秘的生物入侵者变得真实生动起来。更让我兴奋的是: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防治生物入侵者的方法。其中更有小组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除了严防死守,防止生物入侵者入侵之外,更应该已天敌来进行生物治理,而最重要的是保护自然,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当小组交流结束的时候,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告诉我:这一堂课,他们有所收获。
生物教学反思12
有关血液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即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都见过血液,也有流血的经验;陌生是因为学生对血液了解不够,对它还很好奇。与血液相关的疾病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闻,学生不仅要学习血液的常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于因血液引起的种种问题持有正确、健康、科学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出发,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挥能力、培养情感,使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注意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将课堂交给学生。我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我采取多种教法,以贴近生活的实例入手,
通过一些与血液相关疾病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分析,主动与学生交流和探讨所得到的信息,引导学生思考感悟,认识科学的内涵。形成对血液各组成成分及生理功能的共识。使学生思维既有拓展发散的机会,最终又能回落到知识脉络上,达到收放一体。
我通过设置情境从生活中的经验导入新课,提起学生的好奇心及兴趣。通过学生对血液认识的讲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接着,动画播放加入抗凝剂的血液,让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概括血液的各组成成分。在完成血液的'组成这个知识点的学习后,让学生观看大屏幕,自学教材,归纳老师提出的有关血浆问题,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学,归纳知识的能力。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血细胞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及数量。出示表格,让学生通过自学、相互讨论后归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在学生归纳不完整时及时补充讲解,或者在学生归纳完整后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讲解知识,达到突出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资料,合作学习的目的。
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时展示血常规化验单,让学生分析病因,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通过选择、判断、填空等题型,巩固所学新知,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解题和实践能力。学生阅读课后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拓展。了解献血和骨髓捐献的意义,并认同义务献血和骨髓捐献,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
从上课的情况来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堂提问学生人数多,可以吸引更多同学的注意力。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多,课堂容量较大,为完成教学任务,所以课堂教学节奏稍快,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欠佳。今后要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全面提高生物学素养。
生物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解决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肺内的问题,是整章的重点和难点。容量较大,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以“气体是怎样进入肺”为题,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问题:呼吸运动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继续探究:肺容积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学生总结出外界气体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
通过演示实验:模拟膈肌运动,得出结论:肺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导致肺的容积变大。是一大难点,因为牵涉到物理学上的相关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让学生简单的记忆物理学的一个结论,感觉这点处理的不是很好,所以我觉得制作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
静下心来,再品味这节课是,发现还有不少可以改善的地方:
1、如何更好保证小组合作的高效性有待提高 ;
2、学生自主完成任务较难,导致浪费了时间。
3、因教学时间限制,本课教学中留给学生展示质疑机会有限,在今后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
生物教学反思14
我认为,生物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生物教学情境中,从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反思。
以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2.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学习“应激性”概念时,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用黑板擦敲打讲台桌发出声响,结果学生循声观望,这一情景引入后,我分析实验现象,学生很容易得出应激性概念,“声响”是刺激,“观望”是反应,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现象就是应激性。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3.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4.教学过程的反思。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习”。体现在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的训练;加强了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要求;知识总量减少并且少而精;增加了生物技术的内容。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研究能力,有丰富的教学设计方案和知识储备,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例如,在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内容时,教材中并没有指明细菌是如何转化的,转化的机制是什么。因此,教师备课时,在指明“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成功的关键之处”的'基础上,应设计下列探究问题: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R型菌使被“杀死”的S型菌复活了,还是被“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活性物质使得R型菌转变成S型菌呢?如果是后者,该活性物质又是什么呢?该活性物质又是如何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呢?教师在备课分析教材时,只有把这些探究问题设计出来,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运筹帷幄。
5教学课后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总之,教师要努力调整课堂结构,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
生物教学反思15
在《种子的萌发》这节课中,我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课前,学生自己就在家做了这个探究实验,上课时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学习,各小组都能较好地分析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得出初步的结论。课堂上学习气氛宽松,学生参与度高。
除了探究课文中给定的几个环境条件外,我还让学生增加了一个项目,即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是否需要阳光和土壤。从而与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相比较,能加深记忆。
进行实验时,验证是否需要空气这一过程中,不能完全地使实验瓶呈真空状态,只能尽量地减少瓶子里面的空气。我认为这是实验不足的'地方。若能达到真空,则能得到较明显的实验结果。
选取种子也是很关键的,经过对比挑选,绿豆种子比较容易萌发,而且萌发需时短,建议采用。
采用多媒体播放春天播种和种子萌发的动态画面,利用感官刺激创设问题情境,成功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大多数学生比较迅速地进入了学习与思考的状态。教师非常机智地抓住两个关键词“播种”和“萌发”,顺利引导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的问题上来。
在整节课中非常注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始终朝着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学习基础有意义地建构新的知识,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精髓在本节课中体现得很充分。
【生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03-21
05-22
07-05
03-12
03-31
05-25
01-15
11-12
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