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15 22:36:48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能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悔恨之痛思考母子平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知识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讨论法、 换位体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

  针灸(jiǔ) 虔诚(qián ) 惊惶(huáng)

  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

  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

  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

  鼓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

  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为什么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回小院去看看?

  悲痛悔恨之情。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入对文章内在情感的分析。

  五、搜集信息,梳理线索(多媒体出示填空题,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填出答案)

  1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我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____________。

  三十岁______________成名之后______________。

  3、母亲小时侯________才能优秀。

  年轻时会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中年为儿子的病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儿子写作到处_____或____________。

  儿子小说发表后母亲________。

  答案:

  1、母亲、给我找工作、路边、花盆、没发芽、叹息、长出叶子、茂盛 、高兴、窗前的地上、被忘记

  2、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双腿残废学习写作、小说发表获奖、思念母亲

  3、写作、做裙子、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已经故去

  同学们答案大致正确即可,主要为让同学们树立文章主体意识。

  六、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1、母亲为儿子做过什么事?(对应上1题)

  治病、借书、看电影、生活起居。

  2、儿子为母亲做过什么事?(对应上3题)

  无。

  3、"合欢"是"一起快乐"的意思,本文中母亲与主人公共同生活的岁月快乐吗?(对应上2题)

  十岁时与母亲为获奖之事使气逗乐,可以讲是快乐时光。自从主人公腿残后,母亲更多的是为儿子担惊受怕,日夜操劳。

  4、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是轻松平和地健康长寿。

  5、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很早就活不下去,更别说成为作家。

  6、儿子对母亲的印象和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小时侯和年轻时不理解,中年后失去母亲才领悟珍惜母爱的珍贵。

  七、概括文章,把握线索(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儿子 母亲 对母亲印象 对母亲态度

  十岁获奖 警戒勉励 年轻美丽 故作轻慢

  二十残废 治病助学 尽心尽力 冷淡轻视

  三十成功 阴阳两隔 含辛茹苦 感恩铭记

  八、布置作业,加强感悟

  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将本文情境改编为四幕剧组内同学进行剧本编写、道具准备、排练排演的分工合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语基

  对字词和本文线索进行回顾。

  二、表演情境,体验深情

  (一)获奖之后

  道具:书包 奖状 桌椅(桌子一侧绑竖起小黑板) 乒乓球及球拍

  铁生背着书包手举奖状一步三跳,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

  铁生蹦到母亲眼前,把奖状送到眼前(铁生简称为"生"母亲简称为"母"下同)

  生(得意地):看!100分!我是第一!

  母(抬起眼睛眼神喜悦后迅速转为不满):你们这才多少人参加呀,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到家来问是不是你姥爷替写的。那时我比你还小,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生(放下书包和奖状对墙打乒乓球,淡漠地笑):切!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母(焦急地):你这孩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舞台只余生打球声。

  (二)偏方治腿

  道具:椅子 毛巾 水盆 热水瓶 药瓶

  生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腿,露出变黑的小腿,母亲蹲伏在地上,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母(关切地):现在感觉好点没有?

  生(不在乎地):没感觉,(烦恼地)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母(耐心地):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又加了一点热水把药瓶的药水倒到水盆里,又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生:唉呦,烫死我了!别弄了!你要对我好,就让我去学写小说!

  母(赶紧拿开毛巾,惊惶地小心查看):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三)助儿成材

  道具:轮椅 书本 男式 放围巾的衣架

  生坐在轮椅上,手拿书本,与观众成45度角。看着远方,若有所思.母亲从反方向上,身披围巾,风尘仆仆

  母(欣喜地):铁生,你要的`《约翰o克里斯朵夫》我借来了。走,快收拾一下,我们去国图剧院。

  生(低缓地):妈,咱别去了。今天雪多大呀,咱们都感冒了,就不合算了。

  母(生气地):还想学写作呢!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凭什么能写出好小说啊!

  生(激愤地):我就不是这块料,还写什么写?!上次的稿子多少天了,还没结果,一定又没投中。

  母(和颜悦色地):你小时侯,作文不是得过第一?没有付出,哪来收获?我们只要好好努力,总有希望的。走吧,妈排了三小时队才买到的票。人家说是这个导演的巅峰之作,我们去瞅瞅,也知道现在的观众都喜欢什么口味。(自己把围巾围到头上,拿过围巾,给铁生围上,给他戴上帽子)

  母推生轮椅迅速走下。

  (四)成名思母

  道具:马扎 报纸 轮椅 水杯

  一群老太在聊天看报纸。生由一边缓缓摇轮椅上

  老太一(指着报纸惊呼) :呀!这不是小生子吗?坐在主席台上开会呢?

  老太二(自豪而坚定地) :哪是开会,看您这眼神儿?颁奖!打我们这大院儿出去的,就数小生子出息。人家现在是作家啦!昨儿电视上都播了!

  老太三(感慨地):只可惜他妈走得早,受了那么多罪(唏嘘) 。要是看到这一天,不知该多高兴呢?

  众老太:就是,就是啊。

  老太一(突然站起,惊喜地) :那不是小生子吗?你怎么有空来了?(众老太拥上前,递茶送水,嘘寒问暖)

  生:谢谢,谢谢。您老身体都还好吗?

  老太一:硬朗着呢。敢情你还记得我们,想这儿就常来走走,我们也都想你呢。

  生:好啊,我这不来了么?

  老太二:小生子,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多媒体屏幕背景出现合欢树)

  生(沉穆):不,不去了,手摇车不好进。

  老太三:你们那个小院,现在还很整洁呢。现在住了小两口,刚有了个儿子,不哭不闹,跟你小时侯似的。只看窗户上树影儿,真讨人喜欢。

  生慢慢把轮椅摇出,注视屏幕上的合欢树图片。

  四、融情入景,设计独白(老师巡回指导,待同学们大部分写完,进入下一环节)

  五、深情朗诵,升华感悟(配以《懂你》背景音乐)

  示例:亲爱的妈妈,您现在还好吗?您在生前为我做了那么多事,从未得到儿子的报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儿子怎能忘记又怎舍得忘记您的恩情?现在儿子大了,也能体悟到作为一个成人要承担许多角色与责任。可是,仅仅我自己就让您承担了一切,我真是太自私了。您若地下有知,会原谅儿子吗?

  选两三个学生朗诵,让同学们在同龄人的感情抒发中产生共鸣。

  六、提出问题,分析内涵

  1、原文为何没用内心独白?文章以什么景物结尾?

  含蓄淡雅的文风。合欢树。

  2、合欢树与作者有无相似性?合欢树凝聚了哪些感情?

  (1)从生命起源来看,是母亲给了"我"和合欢树生命。(合欢树代表了主人公)

  (2)从成长过程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合欢树沉淀了母爱)

  (3)从合欢树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看,是母子同在的时光。(合欢树见证了母子深情)

  七、引出手法,体悟妙处

  1、这种"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叫做什么?

  象征。

  2、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用合欢树表达丰富的感情,以少胜多,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八、布置作业,实现迁移

  1、通过写一件东西来表现你和母亲的感情,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我与地坛》,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明晰作者心理变化,深化母子感情认知。

  九、板书设计

  合欢树

  象征

  母爱 母子情 儿子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提高欣赏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小燕子》,全体同学跟着哼唱。

  二、图文结合,体会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1、自由说说对小燕子的了解。

  2、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

  3、全班学生齐读。

  4、对比读,体会形容词的作用:

  (突出了燕子的特点)

  ⑴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⑵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语调轻快,流露喜欢之情)

  三、学习燕子的飞行,体会动态美,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

  1、师导入:

  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认真地体会。

  2、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反复吟咏体会:

  ⑴ 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

  ⑵ 文中有什么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⑶ 用“·”标出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词语,想作者用得好吗?

  ⑷ 读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3、逐题反馈,欣赏佳句: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

  四、学习燕子的停歇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中心

  1、教师一边板画一边说:燕子在春光中飞来飞去,累了就落在电线上休息。

  2、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要求:

  ⑴ 批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交流好在哪?

  ⑵ 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逐题反馈:

  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

  “落”──写出了小燕子的轻盈、迅速。

  “痕”──使得细线更具美感,远望去就像什么从天上飞过留下的痕迹。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句子更加的生动形象,作者把燕子比作符,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更具体地写出了远看燕子、电线的特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等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春天的赞歌”是指赞颂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勃过的歌曲。这句话以想象点明全文中心,即借描绘小燕子,赞美像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1、总结文章的内容。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写作上有何启发和收获。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归纳总结。

  ⑴ 点面结合。

  ⑵ 动静结合。

  ⑶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运用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外形美 活泼机灵

  燕子 飞行美 斜身掠过天空 掠过湖面

  停歇美 谱出赞歌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蕴含想象,为人们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象。小燕子从南方飞来,给春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在教学时,教师要从书中的图画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画面,试着描绘看到的景色,为学生学习课文作铺垫。教师利用句子的对比,按课文填空,以及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语言,让学生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小燕子的可爱。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即能正确理解词义,会读,会写,会打指语,会看口形并学习使用。)

  2、能拼读新音节pu,ping,juan。

  3、正确理解词义,并学习使用词语。

  4、正确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

  5、正确地朗读句子。

  6、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7、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2、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教具准备:卡片图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4个词语的读音。

  2、会正确书写“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4个词语。

  3、学生能认识这几种蔬菜。

  4、学生能看这几个词语的口型。

  教学重难点:生字词的音形义结合。

  教具准备:挂图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第4课:看图学词学句(齐读课题)

  二、看图学词语

  1.学习“白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白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2.学习“油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油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3.学习“卷心菜”

  (1)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出示词语:卷心菜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4.学习“卷心菜”

  (1)教师再联系实际,问学生这是什么?

  (2)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芹菜。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

  5.学习“马铃薯”

  (1)教师出示马铃薯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拼音和图片,马铃薯。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三、巩固词语

  1、师生齐读词语:、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教师指名朗读

  3、小组朗读,个别朗读

  4、游戏巩固法:(1)一个学生拿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

  (2)一个学生拿拼音,一个学生找词语,一个学生找图片。(3)教师读词语,学生找词语卡片

  (4)教师说词语,一个学生找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一个学生找拼音。

  5、师生齐读词语。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学生自己书写,教师指导

  3、学生上来书写,教师纠正错误

  4、教师讲解书写的笔顺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词语,再一次来朗读。

  2、作业:

  (1)词语各抄写三行。

  (2)生字各写三行。

  (3)书写笔顺抄写三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葱、姜、蒜、蔬菜”4个词语的读音。

  2、会正确书写“葱、姜、蒜、蔬菜”4个词语。

  3、学生能看图认识这几种实物。

  4、认识偏旁绞丝旁。

  教学重难点:生字词的音形义结合。

  教具准备:挂图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第4课:看图学词学句(齐读课题)

  二、看图学词语

  1、学会“葱”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葱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2、学会“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3、学会“蒜”

  (1)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出示词语:蒜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4、学会“蔬菜”

  (1)教师出示所有图片,问学生这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词语:蔬菜。

  (2)教学“白菜是蔬菜、油菜是蔬菜”等。

  三、巩固词语

  1、师生齐读词语:、苹果、梨、桃子、葡萄、西瓜、橘子、香蕉、菠萝

  2、教师指名朗读

  3、小组朗读,个别朗读

  4、游戏巩固法:(1)一个学生拿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

  (2)一个学生拿拼音,一个学生找词语,一个学生找图片。

  (3)教师读词语,学生找词语卡片

  (4)教师说词语,一个学生找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一个学生找拼音。

  5、师生齐读词语。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葱、姜、蒜、蔬菜”

  2、学生自己书写,教师指导

  3、学生上来书写,教师纠正错误

  4、教师讲解书写的笔顺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葱、姜、蒜、蔬菜”4个词语,再一次来朗读。

  2、作业:

  (1)词语各抄写三行。

  (2)生字各写三行。

  (3)书写笔顺抄写三行。

语文教案 篇4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一类字,认识4个二类字。学会本课10个一类字,认识10个二类字。理解词语神气、惊天动地、功利、奉献的意思。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感受老师奉献牺牲精神的博大,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歌曲视频。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孝xio 子部孝顺(孝子孝心孝顺)

  教jio 给人讲授知识(教室教师教学)

  室sh 屋子(教室浴室密室)

  擦cā 抹掉(擦掉擦地擦灰)

  粉fěn 细小的颗粒(粉笔粉红粉色)

  虹hng 雨后天空中七色光的折射(彩虹)

  奉fng 无偿给予(奉献奉承奉告)

  2.多音字:

  教jio(教室)jiāo(教书)

  虹hng(彩虹)jing(义同虹hng)

  3.区别字:

  以(以后)老(老师)红(红色)

  已(已经)孝(孝顺)虹(彩虹)

  4.解词: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很大。

  奉献:恭敬地交付;奉献出的东西,贡献。

  功利:工效和利益;功名利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出示歌曲。

  2.欣赏后回答:你知道歌曲的名字吗?欣赏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简单说词语意思。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组自学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学习向他人求助。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课文内容虽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文中的一些词语含义不大容易理解,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他们的确切含义。例如真理和功利这两个词,虽然不是一组反义词,但在表达的意思上是相对的,从而突出教师职业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再如彩虹一词,表面上是说教师绘出的画,实际上是指学生心目中美好的憧憬和远大的理想。在教学中,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这片课文这篇课文的思想主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崇高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本课课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形式相同,语句工整,相互对应,节奏分明,比较适合进行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掌握规律、明确朗读的`节奏。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避免雷同,寻求抑扬顿挫、启承转和的变化,使课文更富有表现力。

  关于朗读:因为课文两个部分结构相同,学生容易读得雷同,缺乏变化,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关于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容易停留到词语的表面意义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咀嚼品味,也可以准备歌曲录音进行播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做课后练习,完成课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课后练习。

  1.读词语,写词语。读后马上听写,及时反馈。

  2.填空。

  老师,你很美丽,因为你。

  你有学问,因为你。

  让学生自由填写,不拘泥于课文。

  二、完成课后活动。

  这两个活动内容是围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写生字。

  2.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老师如红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泉水吗?在哪里见过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珍珠泉看一看。

  ⑴ 配乐教师范读。

  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⑶ 问题:

  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

  1、预习课文。

  ⑴ 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提出不懂的问题。

  2、 检查预习。

  ⑴ 查字词,教师抽读。

  ⑵ 不理解的字词全班帮助解决。

  ⑶ 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是否正确流利)

  ⑷ 根据学生质疑解疑。

  ⑸ 文章都从哪几方面描写珍珠泉?读后说说体会。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课下作业: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

  (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例:泉的位置:同学张贴绘画。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其他两个部分方法同上。

  3、重点指导学习水泡儿。

  (有难度)

  教师提示:文章最有趣的部分应是水泡,作者是从几方面描写的?你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4、分四个部分进行指导背诵。

  5、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我们都是小导游,让我们带领游客再一次欣赏珍珠泉的美景。

  (配乐、看图、加上表情动作,感受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6、评价。你这次旅行愉快吗?谈谈感受。

  7、教师小结。

  二、布置作业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处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教师总结:《珍珠泉》是一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的略读课文,本教案能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自学时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初读,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课文的顺序等。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在熟读之后,注意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便学生积累。第二课时做小导游介绍以及谈感受,更是本教案的亮点,及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既培养了学语文的兴趣,在胆识、语言的运用、表达上得到锻炼。

《语文教案(经典).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精选)09-04

语文教案08-09

语文教案[精选]05-07

(经典)语文教案05-13

语文教案【经典】08-04

[经典]语文教案01-17

(经典)语文教案10-26

【经典】语文教案01-08

语文教案(经典)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经典)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刻领悟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协作能力。

  (2)因情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母亲对儿子的深情,感悟母爱的伟大,培养对母爱的感恩之情。

  (2)揣摩作者的悔恨之痛思考母子平等主体的社会角色确立独立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由情感体验的感性活动过渡到象征手法的知识点的落实,使修辞学习由感性层面内化为理性认知。

  教学方法:课堂剧、小组讨论法、 换位体悟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歌曲,激趣入题(多媒体播放歌曲)

  以周杰伦歌曲《听妈妈的话》导入,引起同学们的兴奋点与对母亲关系的联想,老师在曲终提问:"你现在还总是听妈妈的话吗?"引入本文母爱话题。

  二、作者介绍,知人论世(用多媒体屏幕出示,重体字用彩色字标出)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思想家。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轮读课文,处理字词(要求同学们有感情朗诵,幻灯片出示课文生字词)

  针灸(jiǔ) 虔诚(qián ) 惊惶(huáng)

  侥幸(jiǎo) 瞎逛(guàng) 够呛(qiàng) 侍弄(shì)

  四、初步感知,回答问题

  1、文中最感动你的是哪里?

  鼓励同学们自由发言,目的在于激励同学们投入情境。

  2、你对合欢树了解多少?这种树名字很多,为何本文取"合欢树"?(多媒体出示合欢树简介和图片)

  纪念主人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光。

  3、为什么作者在母亲去世后,不回小院去看看?

  悲痛悔恨之情。视学生回答情况,引入对文章内在情感的分析。

  五、搜集信息,梳理线索(多媒体出示填空题,学生个别回答,老师填出答案)

  1合欢树是_______在___________时,在_______挖来的,种在________里。

  第二年,合欢树______,母亲______。

  第三年,合欢树_______母亲__________。

  第四年,合欢树长在_____________。

  第五年,我们搬家合欢树__________。

  2、我十岁时________________。

  二十岁____________。

  三十岁______________成名之后______________。

  3、母亲小时侯________才能优秀。

  年轻时会为自己________________。

  中年为儿子的病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儿子写作到处_____或____________。

  儿子小说发表后母亲________。

  答案:

  1、母亲、给我找工作、路边、花盆、没发芽、叹息、长出叶子、茂盛 、高兴、窗前的地上、被忘记

  2、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双腿残废学习写作、小说发表获奖、思念母亲

  3、写作、做裙子、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已经故去

  同学们答案大致正确即可,主要为让同学们树立文章主体意识。

  六、小组讨论,深化理解

  1、母亲为儿子做过什么事?(对应上1题)

  治病、借书、看电影、生活起居。

  2、儿子为母亲做过什么事?(对应上3题)

  无。

  3、"合欢"是"一起快乐"的意思,本文中母亲与主人公共同生活的岁月快乐吗?(对应上2题)

  十岁时与母亲为获奖之事使气逗乐,可以讲是快乐时光。自从主人公腿残后,母亲更多的是为儿子担惊受怕,日夜操劳。

  4、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是轻松平和地健康长寿。

  5、假设母亲没有儿子后半生会怎样?

  可能很早就活不下去,更别说成为作家。

  6、儿子对母亲的印象和态度发生什么变化?

  小时侯和年轻时不理解,中年后失去母亲才领悟珍惜母爱的珍贵。

  七、概括文章,把握线索(多媒体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儿子 母亲 对母亲印象 对母亲态度

  十岁获奖 警戒勉励 年轻美丽 故作轻慢

  二十残废 治病助学 尽心尽力 冷淡轻视

  三十成功 阴阳两隔 含辛茹苦 感恩铭记

  八、布置作业,加强感悟

  同学分为四个小组,将本文情境改编为四幕剧组内同学进行剧本编写、道具准备、排练排演的分工合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巩固语基

  对字词和本文线索进行回顾。

  二、表演情境,体验深情

  (一)获奖之后

  道具:书包 奖状 桌椅(桌子一侧绑竖起小黑板) 乒乓球及球拍

  铁生背着书包手举奖状一步三跳,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踩着踏板

  铁生蹦到母亲眼前,把奖状送到眼前(铁生简称为"生"母亲简称为"母"下同)

  生(得意地):看!100分!我是第一!

  母(抬起眼睛眼神喜悦后迅速转为不满):你们这才多少人参加呀,我小时候比你强多了,老师拿着我的作文到家来问是不是你姥爷替写的。那时我比你还小,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生(放下书包和奖状对墙打乒乓球,淡漠地笑):切!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

  母(焦急地):你这孩子,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舞台只余生打球声。

  (二)偏方治腿

  道具:椅子 毛巾 水盆 热水瓶 药瓶

  生坐在椅子上挽起裤腿,露出变黑的小腿,母亲蹲伏在地上,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母(关切地):现在感觉好点没有?

  生(不在乎地):没感觉,(烦恼地)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

  母(耐心地):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又加了一点热水把药瓶的药水倒到水盆里,又把毛巾从水盆中拧出敷在生腿上)

  生:唉呦,烫死我了!别弄了!你要对我好,就让我去学写小说!

  母(赶紧拿开毛巾,惊惶地小心查看):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

  (三)助儿成材

  道具:轮椅 书本 男式 放围巾的衣架

  生坐在轮椅上,手拿书本,与观众成45度角。看着远方,若有所思.母亲从反方向上,身披围巾,风尘仆仆

  母(欣喜地):铁生,你要的`《约翰o克里斯朵夫》我借来了。走,快收拾一下,我们去国图剧院。

  生(低缓地):妈,咱别去了。今天雪多大呀,咱们都感冒了,就不合算了。

  母(生气地):还想学写作呢!连这点苦都吃不了,凭什么能写出好小说啊!

  生(激愤地):我就不是这块料,还写什么写?!上次的稿子多少天了,还没结果,一定又没投中。

  母(和颜悦色地):你小时侯,作文不是得过第一?没有付出,哪来收获?我们只要好好努力,总有希望的。走吧,妈排了三小时队才买到的票。人家说是这个导演的巅峰之作,我们去瞅瞅,也知道现在的观众都喜欢什么口味。(自己把围巾围到头上,拿过围巾,给铁生围上,给他戴上帽子)

  母推生轮椅迅速走下。

  (四)成名思母

  道具:马扎 报纸 轮椅 水杯

  一群老太在聊天看报纸。生由一边缓缓摇轮椅上

  老太一(指着报纸惊呼) :呀!这不是小生子吗?坐在主席台上开会呢?

  老太二(自豪而坚定地) :哪是开会,看您这眼神儿?颁奖!打我们这大院儿出去的,就数小生子出息。人家现在是作家啦!昨儿电视上都播了!

  老太三(感慨地):只可惜他妈走得早,受了那么多罪(唏嘘) 。要是看到这一天,不知该多高兴呢?

  众老太:就是,就是啊。

  老太一(突然站起,惊喜地) :那不是小生子吗?你怎么有空来了?(众老太拥上前,递茶送水,嘘寒问暖)

  生:谢谢,谢谢。您老身体都还好吗?

  老太一:硬朗着呢。敢情你还记得我们,想这儿就常来走走,我们也都想你呢。

  生:好啊,我这不来了么?

  老太二:小生子,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

  (多媒体屏幕背景出现合欢树)

  生(沉穆):不,不去了,手摇车不好进。

  老太三:你们那个小院,现在还很整洁呢。现在住了小两口,刚有了个儿子,不哭不闹,跟你小时侯似的。只看窗户上树影儿,真讨人喜欢。

  生慢慢把轮椅摇出,注视屏幕上的合欢树图片。

  四、融情入景,设计独白(老师巡回指导,待同学们大部分写完,进入下一环节)

  五、深情朗诵,升华感悟(配以《懂你》背景音乐)

  示例:亲爱的妈妈,您现在还好吗?您在生前为我做了那么多事,从未得到儿子的报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儿子怎能忘记又怎舍得忘记您的恩情?现在儿子大了,也能体悟到作为一个成人要承担许多角色与责任。可是,仅仅我自己就让您承担了一切,我真是太自私了。您若地下有知,会原谅儿子吗?

  选两三个学生朗诵,让同学们在同龄人的感情抒发中产生共鸣。

  六、提出问题,分析内涵

  1、原文为何没用内心独白?文章以什么景物结尾?

  含蓄淡雅的文风。合欢树。

  2、合欢树与作者有无相似性?合欢树凝聚了哪些感情?

  (1)从生命起源来看,是母亲给了"我"和合欢树生命。(合欢树代表了主人公)

  (2)从成长过程看,都倾注了母亲的心血。(合欢树沉淀了母爱)

  (3)从合欢树与我们相处的时间看,是母子同在的时光。(合欢树见证了母子深情)

  七、引出手法,体悟妙处

  1、这种"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的表现手法"叫做什么?

  象征。

  2、象征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用合欢树表达丰富的感情,以少胜多,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八、布置作业,实现迁移

  1、通过写一件东西来表现你和母亲的感情,深化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阅读《我与地坛》,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背景,明晰作者心理变化,深化母子感情认知。

  九、板书设计

  合欢树

  象征

  母爱 母子情 儿子

语文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主动探究,团结合作,提高欣赏阅读及口语交际能力,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录音播放《小燕子》,全体同学跟着哼唱。

  二、图文结合,体会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1、自由说说对小燕子的了解。

  2、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句子。

  3、全班学生齐读。

  4、对比读,体会形容词的作用:

  (突出了燕子的特点)

  ⑴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⑵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语调轻快,流露喜欢之情)

  三、学习燕子的飞行,体会动态美,欣赏作者的遣词造句

  1、师导入:

  众多的燕子在春光中,在湖面上飞行,为湖光春色增添了活力,使早春更加生机勃勃。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认真地体会。

  2、教师提供导学提纲,学生自由读文,反复吟咏体会:

  ⑴ 文中具体写了燕子的几种飞行姿势?

  ⑵ 文中有什么词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这说明了什么?

  ⑶ 用“·”标出燕子飞行时的动作词语,想作者用得好吗?

  ⑷ 读文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3、逐题反馈,欣赏佳句: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并熟读成诵。

  四、学习燕子的停歇部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中心

  1、教师一边板画一边说:燕子在春光中飞来飞去,累了就落在电线上休息。

  2、自由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要求:

  ⑴ 批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交流好在哪?

  ⑵ 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逐题反馈:

  用得好的词语或句子:

  “落”──写出了小燕子的轻盈、迅速。

  “痕”──使得细线更具美感,远望去就像什么从天上飞过留下的痕迹。

  “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句子更加的生动形象,作者把燕子比作符,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更具体地写出了远看燕子、电线的特点。

  含义深刻的句子:

  “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出了一支正等演奏的春天的赞歌”──“春天的赞歌”是指赞颂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勃过的歌曲。这句话以想象点明全文中心,即借描绘小燕子,赞美像征生机、活力的春天,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1、总结文章的内容。

  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在写作上有何启发和收获。

  (要求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归纳总结。

  ⑴ 点面结合。

  ⑵ 动静结合。

  ⑶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及动词运用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外形美 活泼机灵

  燕子 飞行美 斜身掠过天空 掠过湖面

  停歇美 谱出赞歌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蕴含想象,为人们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象。小燕子从南方飞来,给春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在教学时,教师要从书中的图画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画面,试着描绘看到的景色,为学生学习课文作铺垫。教师利用句子的对比,按课文填空,以及小组讨论、全班汇报等多种方式来学习语言,让学生品词析句,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好,小燕子的可爱。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即能正确理解词义,会读,会写,会打指语,会看口形并学习使用。)

  2、能拼读新音节pu,ping,juan。

  3、正确理解词义,并学习使用词语。

  4、正确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

  5、正确地朗读句子。

  6、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7、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2、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教具准备:卡片图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4个词语的读音。

  2、会正确书写“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4个词语。

  3、学生能认识这几种蔬菜。

  4、学生能看这几个词语的口型。

  教学重难点:生字词的音形义结合。

  教具准备:挂图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第4课:看图学词学句(齐读课题)

  二、看图学词语

  1.学习“白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白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2.学习“油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油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3.学习“卷心菜”

  (1)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出示词语:卷心菜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4.学习“卷心菜”

  (1)教师再联系实际,问学生这是什么?

  (2)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芹菜。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

  5.学习“马铃薯”

  (1)教师出示马铃薯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拼音和图片,马铃薯。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三、巩固词语

  1、师生齐读词语:、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教师指名朗读

  3、小组朗读,个别朗读

  4、游戏巩固法:(1)一个学生拿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

  (2)一个学生拿拼音,一个学生找词语,一个学生找图片。(3)教师读词语,学生找词语卡片

  (4)教师说词语,一个学生找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一个学生找拼音。

  5、师生齐读词语。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2、学生自己书写,教师指导

  3、学生上来书写,教师纠正错误

  4、教师讲解书写的笔顺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词语,再一次来朗读。

  2、作业:

  (1)词语各抄写三行。

  (2)生字各写三行。

  (3)书写笔顺抄写三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葱、姜、蒜、蔬菜”4个词语的读音。

  2、会正确书写“葱、姜、蒜、蔬菜”4个词语。

  3、学生能看图认识这几种实物。

  4、认识偏旁绞丝旁。

  教学重难点:生字词的音形义结合。

  教具准备:挂图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第4课:看图学词学句(齐读课题)

  二、看图学词语

  1、学会“葱”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葱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2、学会“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3、学会“蒜”

  (1)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出示词语:蒜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4、学会“蔬菜”

  (1)教师出示所有图片,问学生这是?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词语:蔬菜。

  (2)教学“白菜是蔬菜、油菜是蔬菜”等。

  三、巩固词语

  1、师生齐读词语:、苹果、梨、桃子、葡萄、西瓜、橘子、香蕉、菠萝

  2、教师指名朗读

  3、小组朗读,个别朗读

  4、游戏巩固法:(1)一个学生拿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

  (2)一个学生拿拼音,一个学生找词语,一个学生找图片。

  (3)教师读词语,学生找词语卡片

  (4)教师说词语,一个学生找词语卡片,一个学生找图片,一个学生找拼音。

  5、师生齐读词语。

  四、书写指导

  1、教师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葱、姜、蒜、蔬菜”

  2、学生自己书写,教师指导

  3、学生上来书写,教师纠正错误

  4、教师讲解书写的笔顺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葱、姜、蒜、蔬菜”4个词语,再一次来朗读。

  2、作业:

  (1)词语各抄写三行。

  (2)生字各写三行。

  (3)书写笔顺抄写三行。

语文教案 篇4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一类字,认识4个二类字。学会本课10个一类字,认识10个二类字。理解词语神气、惊天动地、功利、奉献的意思。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歌词所表达的情感。

  3.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感受老师奉献牺牲精神的博大,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教师、尊敬师长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歌曲视频。

  教学时数:三课时。

  基础知识:

  1.生字:

  孝xio 子部孝顺(孝子孝心孝顺)

  教jio 给人讲授知识(教室教师教学)

  室sh 屋子(教室浴室密室)

  擦cā 抹掉(擦掉擦地擦灰)

  粉fěn 细小的颗粒(粉笔粉红粉色)

  虹hng 雨后天空中七色光的折射(彩虹)

  奉fng 无偿给予(奉献奉承奉告)

  2.多音字:

  教jio(教室)jiāo(教书)

  虹hng(彩虹)jing(义同虹hng)

  3.区别字:

  以(以后)老(老师)红(红色)

  已(已经)孝(孝顺)虹(彩虹)

  4.解词:

  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很大。

  奉献:恭敬地交付;奉献出的东西,贡献。

  功利:工效和利益;功名利禄。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习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出示歌曲。

  2.欣赏后回答:你知道歌曲的名字吗?欣赏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学习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简单说词语意思。

  二、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组自学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学习向他人求助。

  3、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课文内容虽然不是很难理解,但是,文中的一些词语含义不大容易理解,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语,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来理解他们的确切含义。例如真理和功利这两个词,虽然不是一组反义词,但在表达的意思上是相对的,从而突出教师职业的崇高的奉献精神。再如彩虹一词,表面上是说教师绘出的画,实际上是指学生心目中美好的憧憬和远大的理想。在教学中,只有正确地理解了这些词语的确切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这片课文这篇课文的思想主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无私奉献和崇高的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热爱。

  三、指导朗读。

  本课课文共分为两个部分,形式相同,语句工整,相互对应,节奏分明,比较适合进行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掌握规律、明确朗读的`节奏。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学生避免雷同,寻求抑扬顿挫、启承转和的变化,使课文更富有表现力。

  关于朗读:因为课文两个部分结构相同,学生容易读得雷同,缺乏变化,所以教师有必要进行示范,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关于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足,容易停留到词语的表面意义之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来咀嚼品味,也可以准备歌曲录音进行播放,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做课后练习,完成课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课后练习。

  1.读词语,写词语。读后马上听写,及时反馈。

  2.填空。

  老师,你很美丽,因为你。

  你有学问,因为你。

  让学生自由填写,不拘泥于课文。

  二、完成课后活动。

  这两个活动内容是围绕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注意抓住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布置作业:

  1.读课文,写生字。

  2.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老师如红烛,

  燃烧了自己,

  照亮了别人。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珍珠泉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品味珍珠泉的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泉水吗?在哪里见过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珍珠泉看一看。

  ⑴ 配乐教师范读。

  ⑵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珍珠泉的美景。

  ⑶ 问题:

  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

  1、预习课文。

  ⑴ 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提出不懂的问题。

  2、 检查预习。

  ⑴ 查字词,教师抽读。

  ⑵ 不理解的字词全班帮助解决。

  ⑶ 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是否正确流利)

  ⑷ 根据学生质疑解疑。

  ⑸ 文章都从哪几方面描写珍珠泉?读后说说体会。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3、课下作业:

  下节课我们全班同学要到珍珠泉做一次旅行,请选择你认为珍珠泉最美的景色,向同学做介绍。自由结合小组合作。可以有配乐、有图画、导游做介绍、游客谈感受。

  (通过动手、动口、配乐以及小组合作使学生理解文中的'语言美,学会欣赏美、表现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绘画、朗读、品味,感悟美景,并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形象的方法。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

  1、同学们旅行开始了,小组以旅行团的形式进行汇报。(品味语言的具体形象)

  例:泉的位置:同学张贴绘画。导游配乐朗读。游客谈体会。同学评议。(从多种角度评价,加深学生对景物特点的理解,发展思维,丰富语言)

  2、其他两个部分方法同上。

  3、重点指导学习水泡儿。

  (有难度)

  教师提示:文章最有趣的部分应是水泡,作者是从几方面描写的?你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

  4、分四个部分进行指导背诵。

  5、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我们都是小导游,让我们带领游客再一次欣赏珍珠泉的美景。

  (配乐、看图、加上表情动作,感受美与作者产生共鸣)

  6、评价。你这次旅行愉快吗?谈谈感受。

  7、教师小结。

  二、布置作业

  请你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处景物,按一定顺序把它写下来,一定要把自己的情融于美景之中。

  教师总结:《珍珠泉》是一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的略读课文,本教案能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自学时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初读,启发学生讨论交流,课文写了珍珠泉的哪些特点,课文的顺序等。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在熟读之后,注意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以便学生积累。第二课时做小导游介绍以及谈感受,更是本教案的亮点,及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既培养了学语文的兴趣,在胆识、语言的运用、表达上得到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