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4-06-18 11:17:06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准确的语言和清晰的条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作者准确运用语言和清晰的条理性说明。

  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前半部分,这部分以优美的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和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深入地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二、深入学习

  1、快速阅读课文后半部分,明确下面问题:

  ⑴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讨论并归纳:

  ① 纬度的差异。

  ② 经度的差异。

  ③ 高下的差异。

  ④ 古今的差异。

  ⑵ 这四个因素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用了哪些词语来说明?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主到次,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前三者都是空间顺序;后一因素则是时间因素。由空间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

  词语:“首先”、“对于”、“还可以利用来”、“也可以利用来”。

  ⑶ 在说明这四个因素中,文章举了哪些例子?

  纬度:南京桃花和南京刺槐开花的早晚。

  经度: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和济南苹果的花开早晚。

  高下:秋冬之交山地与山脚,还有山腰的温差。

  古今:英国南部物候记录。

  ⑷ 文章是如何结尾的?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并提出希望。

  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也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等。

  三、知识拓展

  1、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小组派代表反馈信息。

  例:下雨前蚂蚁搬家,蚯蚓钻出地面,乌云密布等现象;枫叶变红、大多树木的落叶等预示秋天的来临……

  四、课外延伸

  1、小组讨论: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与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意:人间四月花已开尽,春去夏来。山寺中的桃花四月才盛开,春意盎然。经常责怪春去无处觅春影,不晓得春开转入到高山中。)注:大林寺,庐山寺名,庐山海拔1474米)

  ⑴ 影响物候的高下差异:植物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夏秋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⑵ 春季爬山,山上的树木比平地的树木发芽晚。

  2、回顾课文,物候来临的决定性因素当中有说到古今的差异,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古今的`差异呢?(可提示学生从环境方面去考虑)

  ⑴ 小组讨论。

  ⑵ 信息反馈(各抒己见、重点在“关注”这个话题上,勿过于强调正确与否)

  ⑶ 教师介绍相关的世界环境现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五、小结

  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说明事物的条理性,运用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大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认识大自然就是更好地认识我们人类本身。希望大家今后在学习生活中多多去留意、去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同时更需要同学们去关注我们这个美丽的家园──地球,去爱护、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六、作业布置

  1、收集的一些农事谚语,并简单解说一下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设计一到两条环保的标语。

  【附板书】

  大自然的语言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的顺序说明

  高下的差异。(条理性)

  古今的差异。

  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2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和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局部?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局部。(略)

  2、再问:以上四个局部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只表示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示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局部“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依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布置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身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身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实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依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安排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笼统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发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和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笼统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干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安排作业(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3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生动的说明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基于这一点,教师宜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事理。

  2.讨论法、点拨法。

  3.竞赛激励法。初中生有好胜心理,在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时,宜用此法,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

  4.涵泳品味法。对语言的理解运用尤须如此。

  5.延伸拓展法。扩展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物候知识,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便于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什么是智力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绉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的语言”。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的语言”的说明文《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翩然(piān) 孕育(yùn) 簌簌(sù)

  载途(zi) 连翘(qiáo) 萌生(méng)

  农谚(yàn) 纬度(wi) 悬殊(xuán shū)

  侵害(qīn) 竺可桢(zhú zhēn)

  草长莺飞(yīng) 销声匿迹(nì)

  多音字:

  载 zi (登载) (转载) (一年半载)

  zài (载重) (载人 )

  翘 qiáo (连翘)

  qiào (翘起来)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的差异、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拓展延伸,转化课堂所学的物候学知识。

  一、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多媒体显示: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生1:课文开头一句“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采用拟人的修辞格写春天到了,很形象,为下文的描写定了基调。不过我觉得有一点突兀,来得太匆促。

  生2:其实,只要细细推敲“苏醒”一词,就会心中有底。下文“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这些自然现象展现了“苏醒”的内涵,给人带来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

  生3:这两段文字写得好,好在用词形象生动。如“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萌”字准确地反映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如“繁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如“叶子渐渐变黄”,“渐渐”确切地表达了叶子枯黄的过程;如“簌簌地落下”,“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如“风雪载途”,“载”恰当地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

  生4:这两段文字好,好在修辞格的运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写活了。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杏花开了,就好像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生5:这两段文字好,好在对说明对象的烘托。它既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也以生花妙笔给人以强烈的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回顾前面所学课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的例子也不少,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生1:《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卢沟桥两旁石栏上的不同姿态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生2:《桥之美》一文中:“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生3:《故宫博物院》一文中,写太和殿的外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二、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多媒体显示:

  燕子是益鸟,一对燕子一天可捕捉8000多只虫。

  燕子善飞,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

  燕子善于辨识方向,欧洲的燕子在向南方越冬地飞行时,能够发现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隧道,向目的地前进。

  教师要求学生参考以上资料,结合自己对燕子的观察了解,写一段文字介绍燕子的某一特点,尽量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和生动性。

  学生构思写作。选三四位同学读自己的片断,其余同学评价。

  三、延伸拓展,转化课堂知识

  1.教师要求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例

  “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

  “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

  “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

  “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

  “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多媒体显示: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五、布置作业

  举一个你熟悉的“人类朋友”的例子,向别人介绍,好吗?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在转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向日葵”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请以《为什么向日葵跟着太阳转》为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解释向日葵向日之谜。

  植物学家发现,葵花盘的背后有一种对光的辨析能力特别强的物质。这种物质喜阴不喜阳,为了避免受到光的照射,就使花盘的正面不断地改换方向,永远跟着太阳转。

  二、实践活动

  1.利用语文活动课时间,组织学生走向农田地头,向农民伯伯请教他们熟知的物候知识,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5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2个生字,能据词读准多音字“假”的读音。

  2.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3.尝试背诵第2~6节。

  4.能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能把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教学难点: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仿写诗句。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看到(),就仿佛听到它在说什么?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今天我们还要寻找更多大自然的语言。那么,我们先从书本中找吧。(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全文,注意多音字读音。

  2、你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学习新课

  1、出示投影片选择正确读音[jiǎjià假()如请假()弄虚作假()放假()]

  2、分节指名朗读课文。

  问:A你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任选一句说:“我看到……就知道……”“……仿佛告诉我们……)

  3、同学们,我们共找到了几种?

  你最喜欢谁说的语言?你最欣赏它说的哪些话?说说的它的优点。

  体会比喻句的生动,反问句的有趣。

  4、花点时间,把自己喜欢的.语言记在心中。(抽生选背)

  5、你还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先交流,再介绍)

  6、今天我们也来当当小诗人,学习课文的写法把我们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下来,好吗?交流自己的诗,师生评价。(找相同点)

  7、讨论:我的收获……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的几篇说明文,他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观()测

  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2.

  学生集体朗读

  3.根据课后练习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对于第四题,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4.

  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第四部分,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5.

  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通常说明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到次,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

  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草木──萌发,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写冬天)。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

  引导学生解题。

  本文介绍的是有关物候方面的知识,但文章标题却用大自然的语言,采用这种说法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首先,这种说法,将大自然拟人化了,将物候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其次,切合读者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3.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

  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四.

  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用书。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

  教学目的:

  1、图文结合,理解词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的是什么。

  2、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

  4、培养学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教师小结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语言情况指

  的是什么。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准备鱼鳞、弹珠;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人类的语言引导进入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播放课件(人类的语言)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

  强化课题。出示课件(大自然的语言),继续理解什么叫大自然的语言。

  提问:大自然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呢?

  表扬那些找到大自然语言的学生,并小结第一节内容。

  小结: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达意思的方式,这些让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课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用具体符号标出小节(互评互议,难读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读,指名评,师生互读。

  学生自由朗读2、3、4节,读懂每一节的意思。

  提问:各小节分别讲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你是怎么知道的?

  3、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习2、3、4各小节。

  1)教学第二节,出示课件(蝌蚪在水中游动),帮助了解所选小节的知识。

  ①齐读第二节,抽个别学生读第二节。

  ②请学生在学习小组里面说一说:你找到了什么样的大自然语言,它是怎么告诉你的?

  ③抽个别学生汇报学习结果。

  ④集体朗读第二节(教师指导朗读)。

  2)教学第三节。

  ①学生自由朗读第三节。

  ②提问:这一节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它通过什么告诉大家的?

  ③让学生自己来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和识别鱼的年龄的,教师再拿出准备的'大小鱼鳞两片,告诉同学们,鱼的年龄是由鱼鳞片上的圆圈的多少来决定的,圆圈越多鱼的年龄就越大。

  ④小结学法:什么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样的知识。

  ⑤齐读第三节,小结:学习了这节内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诉了我们什么,它是怎样告诉我们的?

  3)根据学法,分组自由学所剩下的小节。

  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②分组自学。

  ③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同学生学习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叶虫化石(播放课件:三叶虫化石)。

  理解词语:镶嵌

  三叶虫是海洋里的动物,现在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上,那么你理解镶嵌的意思吗?谁愿意给大家演示、演示镶嵌的动作。(请学生用橡皮泥及弹珠表示词语镶嵌,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理解句子: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课件:造山运动

  ④教师小结,强化学法

  4)小结2-4节内容。

  ①通过这节课文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大自然的语言?它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②齐读2-4节,请学生说说通过这三节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③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比较第二节与第四节的相同点,引导学生用书上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说话。

  三、扩展练习

  1、请学生自由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查阅到的、询问到的有关的大自然语言,及这个语言所告诉的知识。

  通过三段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也是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它是可以让人类看到的、听到的或感觉到的。

  前几天,老师请小朋友们回家请教家长或自己阅读图书查找了一些这方面的有关资料,你们找到了吗?愿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吗?(查找到相同的大自然语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组合,互相讲一讲,请他们尽量用书上的形式告诉大家)。

  2、教师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语言及其所告诉我们的知识,出示课件(教师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师用书上的述叙形式进行解说。强化观察和提高学生的说话兴趣。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到些什么,能告诉大家吗?(教师作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语言

  2、知识

  简笔画:

  三叶虫化石那儿曾是汪洋一片

  简笔画:

  蝌蚪春天到了

  简笔画:

  鱼鳞两圈就是一岁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8

  知识目标

  1.阅读课文,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四个双音节词,掌握它们的词义;积累“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五个短语,并学会运用。

  2.通过阅读,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朗读课文,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1.阅读课文,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雪的洁白,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积累的词语。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朗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1)学生齐读1、2段。

  (2)教师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拟一个开头,要求学生与原文比较,说说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学生比较改文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效果。改文简洁,直白,缺乏吸引力;原文用语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

  (3)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一段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为主。

  (4)教师提示学生看注释①,问:“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

  学生明确:不好。失去了说明的生动性。“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学生齐读1、2段,争取背诵。

  2.朗读下列句子,要求学生揣摩,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等花相比1960年迟10天左右,比1965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学生明确:加粗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3.教师总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宜简洁、准确、严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六、延伸拓展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农谚,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候知识。

  2.除了农谚,古代的诗歌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3.教师请有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在旅游中了解到的物候知识。

  如盛夏时节到东北旅游,寒冬时节到南方旅游,爬山、观海等总会有新的发现。

  七、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八、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观察自己身边的物候现象,写出观察日记。

  2.收集一二首咏物诗、写景诗,运用物候学知识试着分析一下。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 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 销声匿迹 呈现 风雪载途 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大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自

  然 作出科学解释 逻

  辑

  的 追究因果关系 顺

  语 序

  言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

  在导入新课后,学生一听又是说明文感觉很枯燥无味,可是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四幅画面:草在长,花在开放,蝉鸣,五花山,白雪飘飘,并介绍在不同的季节动、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都在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有趣,眼前一亮,这样我就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0

  研究策略:

  1、语文读写策略的研究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逗”“嵌”“圈” “年轮”等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感知诗歌中所写到的大自然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诗歌中相对应的结构特点,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找准诗歌中的读写训练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

  5、学习观察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诗歌中相对应的结构特点,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找准诗歌中的读写训练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解读谚语,揭示主题

  1、出示语文天地中的谚语: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2、月晕而风,日晕则雨3、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将来到3、东虹日出西虹雨4、早雾晴,晚雾阴5、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2、师:齐读这些谚语,你最喜欢哪一句,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燕子低飞蛇过道时就会下雨

  生2:彩虹出现在东边会出太阳,在西边则会下雨

  师:,观察得很细心,读得也很认真。不错,要想知道生活中更多的奇妙现象,就要靠我们平时用心地去观察与发现。(板书:9、观察与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读语文天地中的谚语时初步感知大自然的一些奇妙现象,这为下文的内容学习及仿写诗歌做了一定的准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看到同学们刚才的精彩表现,老师发现你们个个都是善于“观察与发现”的孩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带着这种善于观察与发现的心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读后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

  生2: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

  2、检查预习,读准诗句

  师: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诗歌中。要读懂它们,我们首先就得先把诗歌读通、读顺。课前同学们都有预习过了,老师来听听你们的预习情况。我们来开火车接读,火车开到这组来。

  3、配乐范读,听思结合

  师:听到同学们把诗歌读地那么通顺流利,老师也像来读一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边听边思考:“大自然地语言是怎样的?”

  师:你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的?

  生1:我认为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

  生2:我认为大自然的语言很神奇

  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板书:妙)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励语言以及优美的音乐等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对课题进行质疑。质疑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地投入到释疑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精读诗歌,重点品评

  1、学习2—8小节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并做下记号。(生: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大鱼、三叶虫化石)

  (1)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细细品读

  (2)交流汇报

  ①第2、3小节

  生:我最喜欢白云的语言(读第2小节)

  师:白云告诉你什么?

  生: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板书:白云——晴)

  师:说得真棒。善于观察的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个小节的结构跟这一小节很

  相似?(生:第3小节)齐读第三小节

  师:看到过蚂蚁搬家吗?(生:看过)看来你平时肯定很喜欢观察。那么这个“搬”字你们有没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呢?(生:左右结构)(生:出门要带雨伞)(板书:蚂蚁——雨)

  师:蚂蚁忙着搬家,告诉我们(生:出门要带雨伞)

  师:男生你们能不能当当忙着搬家的小蚂蚁读一读这一个小节呢?(男生读)女同学们我们也来当当飘得高高的白云,读一读白云的语言。(女生读)

  ②第4、5小节

  师:你还喜欢谁的语言?(生:蝌蚪)(读第四小节)

  师:知道蝌蚪长什么样子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出示小蝌蚪的图片)

  师:这蝌蚪可真像什么啊?生:像逗点。

  师:这个“逗”字你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呢?(生:半包围结构)

  师:形如黑色“逗号”的小蝌蚪在水面写着?

  生:春天来到人间(板书:春到)

  师:哪个小节跟第四小节很相似呢?(读第五小节)

  师:大雁编队南飞可不就像(生:省略号)

  师:这个“略”字,它的左边是“田”右边是一个“各”字,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左边的“田”与右边的“口”搞混了)

  师:它在蓝天上又写着些什么呢?(生:秋天就在跟前)(板书:秋至)

  师:1、2组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一只只自由自在的,游来报春的小蝌蚪。齐读第四小节。3、4组你们就是那一只只凌空飞翔,携来秋收佳音的大雁。读第5小节。

  ③第6、7小节

  师:你还喜欢谁的语言呢?(读第六小节)

  师:知道大树的年轮是怎么样的吗?(出示“年轮”图片)

  师:那同学们认真观察这棵树的年轮,数一数这棵树它几岁了?生:5

  师:是的,大树的年轮告诉我们一年只长一圈。(板书:一年一圈)

  师:其实鱼鳞上也有圆圈,一起读一读第7小节。

  师:我们很多人因为没有仔细观察,所以都没能看到鳞片上的圆圈。其实鱼鳞上的圆圈啊,一圈就是一岁。(板书:大鱼——一圈一岁)爱观察的你们肯定很有兴趣去发现,那么就请你们课后去看一看,数一数好吗?

  (齐读6、7节)

  ④第8小节

  师:看看宝石嵌在()

  师:看,这就是嵌在喜马拉雅山的“三叶虫”化石。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图片资料)

  师:“三叶虫”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深海中,可由于地壳运动的原因,如今却嵌在了喜的山脉上,这是在告诉我们(生:那儿曾是汪洋一片)(板书:三叶虫——曾是汪洋)

  师:一起来把“三叶虫”化石的语言读一读(齐读8小节)

  2、学习第9、1小节

  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边读边出示第9小节,板书“不可言”)因为它们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谁能读好这个小节。(抓住“到处”“睁开眼”等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感悟诗意时,引导他们对诗歌相应小节的结构特点质疑。这引发了他们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仿编诗歌也就有了可参考的仿写格式。此外,“逗”“年轮”等关键词语的质疑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思维的大匣门,结合形象的图片或生活经历等理解学习,效果甚佳。】

  四、拓展延伸、仿编诗歌

  师: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学习就必能发现更多更多的大自然语言。生活中你又发现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大自然的语言图片,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它又告诉你什么信息?

  (交流仿说)

  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许多诗人没有写到的大自然语言,看来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板书:……)我们也来学诗人那样把刚才发现的大自然语言编成一首首小诗好吗?我们可以用上这两种格式。出示:

  ①你看,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不就像。大自然在写着:。

  【设计意图:先说后写。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配乐播放大自然的语言图片,打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在充分的交流后,以提供的仿写格式为依据进行表情达意的创作。】

  五、总结提升,提出希望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一颗善于观察的心去发现大自然奇妙的现象,妙不可言的语言。好吗?

  六、布置作业

  师:说得真棒。真是一群爱观察、勤思考的孩子。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课后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探索,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语言,把它们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多练多写方能使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学生将探索的大自然语言以仿诗的格式记录下来,课文教学引伸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练习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实了课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知识。】

  七、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晴蝌蚪——春来

  蚂蚁——阴大雁——秋到

  大树——一年一圈三叶虫化石——曾是汪洋

  大鱼——一圈一岁不可言……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教材中,提出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本着对北师大教材设计理念的学习和理解,再结合本次“十校联动”举行的语文读写策略探讨交流活动和我校校本教研开展的“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活动,我选择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进行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逗”“嵌”“圈” “年轮”等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写到的大自然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诗歌中相对应的结构特点,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依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切合本此探讨交流的主题,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反思本课的教学,感受颇深,现将自己的几点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借助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质疑

  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民主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民主氛围下,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勇于发表意见,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2、拓展思维空间实现读写结合

  读书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基于此,教学时我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巧用课前的“有趣的谚语”和生动的大自然语言图片,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诗歌。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结果。可在教学时,由于时间较紧,我没能让学生在小组内做充分的交流表达,这导致学生在仿编诗歌时较为吃力。

  3、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求索

  本课我设想让随文学习“搬”“逗”“嵌”“年轮”“圈”等生字词。可由于自己缺乏识字教学的教学经验,临场应变能力不强,对兄弟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不甚了解,使得“逗”、“圈”的写法指导较为混乱含糊。当然,那些将是我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1

  教学要求大自然的语言

  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生: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6)学生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从读中知道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人们看到水中游着的蝌蚪,就会知道春天到了。

  (7)看课件:春、夏、秋、冬各季节特征的片断,加深扩展学生的感受,以帮助突破难点。

  (8)反复练读,指名读、评,最后齐读第二节。

  (9)齐读一、二节。

  3.学读第三节。

  (1)指名读第三节。

  (2)看课件:真实图像:大鱼及其鱼鳞的特写。动画:小鱼渐渐长成大鱼,鱼鳞上的圈圈逐渐增多。(配以简单讲解)

  (3)自由练读,思考:这一节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4)自由练读,同桌互读,指名读,评后齐读。

  (5)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6)看课件:树的年轮与年龄。

  (7)齐读一至三节。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好第四、五节

  1.学读第四节。

  (1)指名读第四节。

  (2)看课件:“三叶虫”化石的特写,简介。出现词语“化石”,读词语“化石”。

  看课件:海洋逐渐演变成雪山。简介“三叶虫”化石年代久远,出现词语“古老”,读词语“古老”。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里的微生物,可是现在是在哪里找到它的化石的?

  指名读第一句。范读,齐读。

  这是在告诉人们什么?指名答,读第二句,范读、齐读。

  (3)自由试读第四节。指名读、齐读。

  (4)这个奥秘是大自然告诉我们的。——出示词语“告诉”,读词。

  大自然还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些奥秘——看课件:动物化石(恐龙蛋等)、植物化石。

  2.学读第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2)指名读最后一节。读词语“粗心大意”、“永远”。

  (3)范读第五节,必读。

  (4)总结: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5)齐读全文

  二、思考小结

  1. 自由读课文。

  2. 思考讨论:诗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3. 口头练习,相机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1) 水里游动的蝌蚪,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2)鱼鳞上的一个个圈圈,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3)喜马拉雅山上的“三叶虫”化石,是大自然告诉我们——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记忆本课生字。

  2.指导书写。

  (1) 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指名发言。

  (2)范写“就、诉、永”。

  就:左右结构(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诉:右边是“斥”不是“斤”。

  永:独体字。

  (3)学生描写、临写。教师巡回辅导。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五、扩展活动。

  1.准备三个头饰(蝌蚪、鱼、三叶虫)边表演边读诗。

  2.说一说,画一画,你还知道大自然能告诉我们什么?(相机完成课后第4题)

  3.召开一次《和大自然交朋友》的主题班会。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2

  主题目标:

  1、了解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结合已有经验讨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

  2、感受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对自然现象的形成产生兴趣。

  3、用合适的动作表现自然现象中的情景,并体验身体运动的乐趣。

  4、通过记录观察,尝试了解简单的气象规律。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6、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主题内容:

  大自然奇趣盎然。蓝天白云,风霜雨露,日出日落,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生活。幼儿生活在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中,一切都幼儿感到新奇:“天上为什么会下雨?”“风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云会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本主题以“小水滴旅行记”为开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幼儿关注自然现象,让他们与可爱顽皮的小水滴结伴,与祥和温暖的太阳交谈,与神秘莫测的雾捉迷藏,与变化多端的云彩舞蹈,与来去无踪的风儿赛跑,赋予直观的自然现象以生命。教师在为幼儿提供体验和想象空间的同时,为其创设更为广阔的自由表现和表达空间,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从而让孩子了解这些自然现象与人类的关系。

  在三周的活动中,我们带着幼儿一起去感触大自然的神奇,倾听大自然的语言,分享大自然的美妙,体验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智慧的种子。

  4、大班语言教案《大自然的话》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欣赏诗歌,初步感知诗歌的语言和结构等艺术特点。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尝试仿编。

  3.有欣赏、了解大自然的浓厚兴趣,体验人和大自然的亲情。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幼儿有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

  2.配乐诗歌录音磁带。

  3.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游戏“指五官”,引起幼儿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玩“指五官”的游戏,听我的口令,看谁指得又快又对!

  小结:小朋友的反应很快,说明刚才老师的话大家都能听懂。老师说的话你们是靠耳朵才能听懂的。不要以为只有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靠什么发现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基本部分

  1、出示PPT,感受大自然,了解诗歌。

  师:这儿有一幅画,画上有什么?(花、草、树木、白云、太阳、荷花、小河┉)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会说话吗?我们一起来听诗歌《大自然的话》里说了些什么?

  2、欣赏诗歌。

  (1)幼儿听配乐诗歌录音。提问:大自然会说话吗?诗歌里说了些什么?

  过渡语:你们听懂大自然的话了吗?我们再来欣赏一遍!

  (2)教师有表情地朗诵一遍。

  (3)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①诗歌里说了大自然中谁在说话?怎么说话的?(逐一揭开相关的诗歌形象图谱(白云、蚂蚁和树桩…)为什么说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为什么说蚂蚁往高处搬家,明天准是晴天?树桩上的一道道圈圈说明什么?怎么知道的?这都是人类多年观察出来的,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大自然的语言与人的语言有什么不同?(人的话要用耳朵听,而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象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

  (4)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地学习朗诵诗歌一遍。

  过渡语:大自然的语言真是五彩缤纷,妙不可言,我们一起来轻轻学念这首诗歌。

  3、引导幼儿听辨三段诗歌结构上的特点。

  过渡语:《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段?为什么?好在哪里?(揭开诗歌外的形象图谱)小结:诗歌中先说了看到的大自然各种各样的现象(白云高飘、蚂蚁往高处搬家、树桩上有一道道圈圈)紧接着写人们看到这种现象后想到了什么?(晴天、雨伞、一圈就是一年)最后告诉我们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诗歌的结构这样安排能让我们小朋友一听就能明白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好的回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歌,组织幼儿看图谱完整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幼儿尝试仿编诗歌2—4段内容。

  (1)幼儿交流自己发现的大自然的话。

  过渡语: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你们平时都注意观察了吗?有没有发现感受到大自然的话?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组织幼儿看拍摄的图片录象。

  过渡语:我这儿也搜集了一些大自然的话,你们能听懂吗?

  (3)幼儿进行仿编。

  师:我用诗歌的形式把我发现的大自然的话告诉了你们,你们也来用诗歌的形式说说你发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好吗?

  小结:真棒!你们一定都是爱学习肯动脑,细心观察,勤于积累的小朋友才能听动大自然的话,课后你们可以把你们观察到感受到的大自然的话画下来我们装订成一本大的诗歌集,好吗?

  (三)结束部分

  大自然真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只要我们善待她,她就会给我们人类好的回报,但是现在我们人类有些人却不能善待大自然,大量地砍伐树木、捕杀动物,乱扔垃圾、工厂排除废气、废水污染环境,使大自然受到严重的破坏。大自然还会和我们人类做朋友吗?她还会以好的回报给人类吗?我们应该怎样做?课后你们可以去了解了解,再来告诉我,好吗?

  活动反思

  语言《大自然的话》这首诗歌科学知识,趣味性很强,可以借机培养幼儿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在欣赏诗歌环节,通过提问让幼儿发挥想象,“大自然的语言”,在了解大自然一些现象后,幼儿通过讨论“你还发现哪些大自然的现象”但孩子们还不是太能了解,所以我通过几个幼儿比较熟知的现象告诉他们,接着他们能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在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后,最后再让幼儿说一说,我们应该去如何去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3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课

  1、小朋友,你知道公鸡告诉我们什么?

  2、公鸡叫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在大自然中,这样的语言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

  齐读课题。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今天,我又带来了它们,看谁和它们是真正的朋友。

  课件出示生字,开火车认读。

  4、看来上节课你们都和生字成了好朋友。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它们的语言,好吗?

  二、学习第一节

  1、出示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2、真是聪明的孩子,这些其实就是大自然的语言。看到了什么,说明你在观察,知道了什么,说明你不但观察了,而且还进行了思考,所以说――。

  课件出示第一段内容,教师引读(师生合作)

  3、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你愿意做一个仔细观察的孩子吗?

  4、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一小节。齐读。

  5、接下来就让让我们用眼睛看,用脑筋想,用心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三、范读诗歌

  请小朋友听诗歌朗读,想一想,诗歌里讲了哪些自然现象?

  出示课件,生听范读。

  诗歌里讲了哪些自然现象?

  板书:蝌蚪,鱼鳞,化石

  四、学习第二小节

  1、请小朋友打开书,看看哪一小数点节是蝌蚪在告诉我们大自然的语言?

  2、谁来读第二节?

  抽生读,指导。

  3、出示蝌蚪在水中游动的课件。你发现了什么?

  4、这些蝌蚪像什么?

  5、当你看到小蝌蚪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时,就知道了什么?(春天来到人间)

  板书:春天

  6、春天来了,小蝌蚪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多高兴啊!能读出这种语气吗?一起试试。

  师生合作读。

  齐读。

  7、扩展:还有什么现象也说明春天到了呢?

  五、自学三、四小节。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读懂了大自然中蝌蚪的语言,那么鱼鳞和化石又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什么语言呢?

  接下来我们自学三四小节。小朋友可以和伙伴一起选学你喜欢的一小节。先读读诗歌,再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大自然的语言>>,找到你喜欢的部分仔细观察,然后再读诗歌,看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学。教师指导读书,看课件,读书)

  (一)汇报三小节

  1、美丽的小河里除了有蝌蚪,还有大鱼,大鱼的身上藏着一个秘密。请学习三小节的小朋友来汇报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抽生回答。(一个个圈圈)

  2、课件出示句子,比较。

  鱼鳞上有一个个圈圈。

  鱼鳞上有一个圈圈。

  分组读,有区别吗?

  3、这些圈圈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岁数

  4、两圈就是一岁,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机器人给我们讲一讲吧!(课件出示)

  5、你们觉得神奇吗?谁能读好这一节?

  抽生读,指导语气,范读后齐读。

  6、扩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课件出示大树的年轮图。一志数数大树有几岁了吧!

  (二)汇报四小节

  1、大自然的语言可真奇妙!下面我们请第四小节的.小朋友带我们去喜马拉雅大雪山,寻找更为奇妙的大自然的语言!

  2、抽生汇报。

  (1)你在喜马拉雅山巅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理解古老,化石

  三亿年前的三叶虫被埋在泥土里,经过几亿年,变成了今天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东西,就叫化石。

  (2)三叶虫化石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汪洋

  课件出示,小结

  我们居住的地球有陆地和海洋,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经过几千万年的时间,有的陆地变成海洋,有的海洋变成了高山。许多海洋生物经过漫长岁月的风吹雨打,就变成了化石。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这一节。

  男女分读。齐读。

  课间休息

  六、学习第五节

  1、刚才我们知道了大自然不但会说话,而且说得很巧妙。你看――课件出示填空

  小蝌蚪告诉我们()

  鱼鳞上的圈圈告诉我们()

  古老的三叶虫化石告诉我们()

  所以课文赞美它。

  2、引读前两句

  师:大自然的语言啊,

  生:真是妙不可言。

  妙不可言是什么意思?

  3、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怎么才能发现它的语言,读懂它的语言呢?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理解永远

  4、小结

  不爱学习,总也看不懂大自然的语言,粗心大意永远也发现不了大自然的语言。只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善于观察的人,才能发现大自然更多的语言,探索更多的奥秘。

  七、齐读全诗。

  这首诗写得很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配乐齐读。

  八、拓展。

  1、昨天老师布置小朋友收集自然现象,并画一幅画,愿意把你收集到的展示给大家吗?

  2、能不能像诗歌中的句子那么说?

  3、老师这儿也有一些现象,你能帮我介绍这些语言吗?

  课件出示。

  4、老师把一些自然现象模仿课文也写成了一首诗歌,想听听吗?

  课件出示诗朗诵。

  5、怎么样?写诗不难吧?想不想当小诗人?

  把你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说的写下来,好吗?

  6、交流展示。

  7、小结

  看来写诗也不是特别难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我们班一定会出许多小诗人。

  九、作业

  大自然的奥秘是无穷的,下课以后小朋友把你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说一说,画一画。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习: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习,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近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近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习”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习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习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习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习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习,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15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

  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初中生来说,物候学不是一门容易懂得的科学。而本文作者在文中尽量减少专业术语,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的语句和修辞手法,使原本枯燥的事理变得生动形象,无疑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普佳作。

  学情分析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重点学习的一种文体,本册有两单元课文内容均为说明文。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点引导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学习及说明文知识的掌握。

  通过对前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说明文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掌握,本单元是对说明文知识的进一步认识与积累。本课属生动性说明文,生动有趣的语言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的知识。

  2、了解物候知识。

  二、

  1、学会默读、速读找到中心句并准确提炼信息,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文章的条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

  2、 学习文章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相关文章:

02-23

03-06

04-19

04-07

04-27

04-30

04-17

05-06

07-11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