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
上完课,在班里后书架偶然看到一本封面五彩斑斓但又充满奇幻抽象的书皮,好奇拿到手中翻看。只听到耳边一个声音“老师,这本书看不懂。”一个看过这本书的同学说道。“是吗?”我好奇地问道,“那就更要借回去好好研究啦!”自此我身边多了一本《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被誉为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它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苏菲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这是一本给年轻人看的哲学启蒙书,不必担心它像教科书一样让人看不进去。内容是一整部欧洲的哲学简史,听说作者是一位中学的哲学老师。你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在这是《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家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在很多人眼里,本书恐怕是一部很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里的魔幻指的是托尔金魔戒上铭刻的咒语或者某个男孩头上的闪电疤痕,那也不是伊斯兰世界中神秘的苏菲主义,这只不过是个名称上的巧合罢了。我们所说的魔幻,是指它看起来严肃而温馨情节里却充满了荒诞与匪夷所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2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莫名其妙的函授课程持续进行着,联络方式也一变再变,痛苦愤怒的艾伯特(Alberto Knox)终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开始教她哲学史。他用浅显易懂的笔触带着苏菲回顾从先苏期的希腊直到尚—保罗·沙特时代的哲学发展。
同时,“席德”的名字不断在她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这个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成一个富有哲学趣味的故事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不可思议的是,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伯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
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3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在我13岁的时候我买下了这本书,没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说它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4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
“我要到哪里去?”
这看是幼稚园小朋友好奇的四个问题却引发了一个又一个世纪哲学家们的思考直到今天。难怪说孩子们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本书《苏菲的世界》作者构思布局精巧,用哲学的的理性,浪漫的笔法,虚实结合,把晦涩难懂模糊不清时间久远的千年哲学发展史分解成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让读者悦读的同时理解接受。
“我是谁?”
苏菲是席德的投影,是席德镜子对面的人物,艾伯特是艾勃特的投影也是艾勃特镜子里的自己。但艾勃特的意识是处于高维空间的,因此他可以看到苏菲(席德)前前后后的事情。哲学家们具有高维认知,他们说出的真理能够经受时间的检验如同摄影360度无死角。“我”也只是思维空间的一个投影。
“我从哪里来?”
无论是从泰利斯的万物起源于水万物皆有神性还是恩培窦可里斯的四根说(大自然由土气火水组成)还是后来达尔文物种起源的进化论以及后来的宇宙大暴暴,几千年的西方哲学发展史都遵循一个规律:建立——推倒——重来——建立,哲学的真正意义是为了提供深思的训练,创造新的世界。
“我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什么?”
我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难道和那些没有思维的存在是一样的吗?当然不是,此存在非彼存在。我的存在是为了思考创造。萨特认为生命应该有意义,“这是一个命令。但我们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
“我要到哪里去?”
这是一个关于焦虑关于死亡关于灵魂的问题,我来自哪里我就回到哪里。饶了一大圈又回到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物理科学家研究结果:我们是光,是振动的粒子,太阳星光是我们的家。我们有永生的灵魂。
我们的物质肉身是一个可见的存在,但我们的思想却可以容纳无限的空间并且拥有非凡的力量。苏菲,艾伯特,还有那些童话故事里许许多多的人物事件场景都是我们的思想意识创造的。这也是人的智慧之处。书中艾勃特是巨人的肩膀,席德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艾勃特从黎巴嫩回家一路的经历足以说明这些。哲学走到今天从苏格拉底洞穴里的人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正是哲学家们的肩膀搭起来的天梯!
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这本关于哲学的启蒙书,是小说是故事。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就是苏菲席德,坐在哲学门口的小板桥瞪着眼睛两手肘关节尊在膝盖上,两只小手托着下巴津津有味的听哲学大师讲课。第一次读关于哲学的书籍,虽然内容有些长但因为作者巧妙的用笔而增加了阅读的吸引力,感觉几千年的哲学发展史也像一次短暂有刺激的穿越。读完虽然我形式上还是我,但思想意识上已不是穿越前的我。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5
“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知名作家南方朔曾这样评价本书。在本书的开篇就提出了一系列看似简单却又令人深思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世上是否有上帝和灵魂?”当我们还在孩童时期时我想我们都有过这些或者类似的思考,或者算不上思考,只是出于最原始而纯粹的好奇,但后来为什么我们不再关注于这些问题,答案是好奇心。
其实每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不论身处哪一个时代,不论身处何地,他们的关注点都是起源于这些看似很“愚蠢”的问题,就是人的起源,世界的起源,人生的终极意义等等。他们是如此的勇敢而执着的探寻这真理与实践的奥秘,正如一些人口中所说的,哲学的世界亦梦亦幻它像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神话却又源于我们身边一切普通的事物。
在阅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已经不知有多少次被里面的内容所迷惑,以至于我根本不知道它在述说些什么,直到最后坚持到最后,又回顾了许久,才发现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其实它的主角并不是苏菲或是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苏菲和她所处的整个世界其实是席德的少校父亲笔下的一本书作为给席德德生日礼物。而令人感到诡异德是苏菲和艾伯特也慢慢德感受到这个“上帝”的存在,也知道了她们世界一切的命运都掌握在席德的少校父亲的手里,于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她们逃脱了少校所掌控的世界。这本书从头到尾都充斥着一种微妙的感觉,不经让我们联想到是否我们也同苏菲一样是“不真实的”,让我们也开始思索。
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面的小白兔,所有人都生活在安逸的毛皮底部,只有哲学家才会踏上危险的旅程,努力的回到毛皮顶端,去探索世界的奥秘。在没有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几乎已经把好奇心深埋于内心,但了解苏菲和艾伯特之后,我的好奇心也被慢慢从内心深处被拉出来了,也不经开始思索自己短暂一生的意义,正如斯蒂芬霍金说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它是基于每个人不同思考模型被定义出来的,每个人的际遇都是不一样的,从而导致每个人的人生意义是不同的。
我开始去思考,去探究,同时关注斯蒂芬霍金,乔斯坦贾德等思想家,哲学家对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理解了爱因斯坦的广义和狭义相对论与牛顿力学定律与万有引力的关系,与大爆炸宇宙论的关联。正是《苏菲的世界》带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本书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进步更是点滴相印。“我是谁?我从何处来?我存在吗?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6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20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1994年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与"最优秀作品奖"《苏菲的世界(Sophie'sworld)》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这本书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来看。全书虽非学术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7
哲学的最后是我们头顶的`那片星空。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
也许你可以逃避这些问题,只管享受当下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这没有什么错。况且,我认为,这样挺好。你不能指望每一个人花费大把时间去思索令人烦恼的问题,否则,我们的世界会枯燥很多。
可是,当我们尝试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世界的真谛时,这一切又都是那么让人惊讶,我们可能连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更何况这广袤无垠的繁空?我们会越来越感觉自我的渺小,越来越感觉自己多么的无知,也越想去揭开这些让人费解的问题的答案。
虽然这几乎是注定失败的,可就像萨特的存在主义所说,我们在追寻意义的途中不断确认自我的存在,也不断强化自身的意义。我们挑战虚无,像西西弗一般坚定,在这短暂的时刻,我们至少还明白什么。
当上帝只给你谜面时,每一个人都渴望知道那个谜底。我们以哲学的姿态向世界发问,并尝试给出答案,就是几千年来寻找谜底的过程。
当我们累时坐在长椅上,去仰望星空,去思考世界,哪怕是一秒钟都代表着我们的好奇心还没有泯灭,世界的意义对我们依然强烈,这就足够叻。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8
《苏菲的世界》的作者为挪威的乔斯坦。贾德,写于1991年,被誉为世界级经典之作,世纪百部经典作品之一。翻译者萧宝森文笔也很好,总之,文笔流畅,一路下来,在欢畅的语言中被作者引导着,像那个小姑娘苏菲一样,逐渐地迷恋于哲学的殿堂中。
《苏菲的世界》是作为哲学书被推荐的。确实,它很别致,用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娓娓道来西方的哲学史,思路清晰,对每位哲学家的观点表述明确,理解到位,是学习哲学很好的引导性的书籍。
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去捧读哲学大家们的著作,但由此书做引导,相信少走不少的弯路。
现代社会的节奏,使我们很少有时间去静下心来阅读文化著作。况且,浮躁的社会中,好的著作越来越少。网络上涌现出来一批批的是写手,不是作家。官方的所谓的作家更是无能无耻。
所以最经济的,最有效的是读点哲学书。我从来认为,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一类人是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是其他人不能比的。
关于这本书的内容,相信很多读过的人都会像苏菲一样,读后对世界、对人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好奇。哲学本来就是方法之方法,科学之科学,基于这一点,相信对其他方面也同样大有裨益。
虽然还没有读完,还是极力推荐这本书,应该好好读读,而且这本书一点也不伤脑筋。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9
苏格拉底是戏剧性的,也是震撼的,他的生命证明了他对哲学的定义:爱智慧!我喜欢那些坚持一些纯粹的东西的人们,那些太专注于世界上有意义的事情而不在意其他事情的人们,那些乐于向肉体无法超越的雨宇宙中发起挑战,提出问题的人,那些能够真正快乐的人。
苏菲跟着哲学老师游览了雅典的山城,甚至还有过去的雅典。柏拉图问了她几个问题,马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吗?某种程度上是的啊,他们有相似的基因,尽管他们不知道什么叫遗传学,孟德尔还未曾和这群人交流过,他们的提问,也已经触摸到了真相的边缘。
那么是否可以推论,其他的一些猜测,如同其实摸到了当年不知道的遗传学的边缘一样,我们也摸到了宇宙的真相的边缘?人类的灵魂真相的边缘?这样想想,尽管仍然不自知答案是什么,但有生之年能知道,有一定的几率是对的,接近对的,该有多么快乐。
起码我现在就很快乐,一方面因为共鸣,一方面因为阅读这件事本身。
我喜欢阅读,只因为它让我快乐,和成功学,或者乃至于积累知识这种诉求没什么关系。我既不寄希望于阅读让我走向成功,也不等待阅读增加我可以炫耀或者运用的知识量。
我只是单纯的享受阅读,可能我读的方式并不如何好,也没有记住一长串的希腊人名地名,但阅读的过程中我确实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这种开始前的期待,期待进入书的世界,和进入后的快乐,在书的世界里好像灵魂暂时探出了现实的一方天地,来到了别的世界经历奇妙的旅程,这种体验感才是我所享受的,也可以说是我阅读的目的。
那么说,喜欢阅读的人和不喜欢阅读的人有什么区别吗,我觉得只是爱好不同,无高下之分。不喜欢阅读的人不是不会去读书的人,他们也会读书,只是读书并不作为爱好,并不通过对其的喜爱获得快乐。
喜欢阅读的人大多和喜欢阅读的人才能交流阅读,因为这是双方所感兴趣的。那喜欢阅读的人和不喜欢阅读的人交流,就是他们之间其他的共同爱好,比如舞蹈,绘画,音乐等等。这样想想,阅读之于我就像音乐之于我,以获取快乐为最大目标,不过不同人追求爱好的方式不同,也可能其他人的阅读不是这样。
总之,我很享受。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0
在很久很久以前(或许是现在、亦或是未来的某一个时空里)有一个女孩,人们叫她“苏菲”(但“上帝”并没有给她一个正常的人生,亦或许在“苏菲”的世界里的“上帝”根本是有意利用她)这时,有一个名叫“席德”的女孩出现了,可奇怪的是“席德”和“苏菲”似乎因为同一天的生日就此被绑在了一起(亦或许并非如此),然后怪事接连不断,一位叫“艾伯特”的男子成了“苏菲”的老师,一位自称“艾伯特上校”的神秘人总是将给自己女儿“席德)的贺卡明信片交给”苏菲“让她转交......
可能在看到这段文字的你已经开始糊涂了,比较这一段反复出现的类似于“是......,亦或许是......”的句子,吧我也弄得晕头转向,而乔斯坦的《苏菲的世界》就像上述所说一样,总能把读者弄得怀疑人生,在这里我不得不赞叹作者的文笔。
可到底是什么,让书中的事变得如此扑朔迷离呢?在我看来那是因为这是一本“书中书”!
所谓“书中书”从字面上来看,应该很好理解,但这样一本书中书读起来却是非常的耐人寻味!
如果把书反着读,一切都解释的清楚了。“席德”的爸爸“艾伯特上校”写了一本哲学书送给他的女儿作为十五岁生日礼物,“苏菲“、”艾伯特“等人都是这本书中的人物。
可是,书中的人物读书由书外的作者决定的,这样会不会太不公平了?“苏菲”想做的一切“艾伯特上校”已经帮她想好了,容不得反抗,这是我们想到的,也是“席德“想到的,因为“席德”只是我们眼里的一个人物,所以严格意义上她也没有“想”只能说是乔斯坦的做法。
但这书中的人物毕竟不是真实的人,我们所谓强加给Ta们了一切,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Ta们的“上帝”。
那既然如此,我们人中会不会也藏着一个“人”呢?如果你快乐,Ta是不是也跟着快乐,如果你生气,那Ta......?
有人总是会说“越想越生气”,如果照人中人这个观点来看,是不是能理解为人生气时带动着内心的小人一起生气,从而导致越来越生气,如果从这样看来,如果我们想要控制细节的情绪,就得先控制内心的那个小人。
如果这个还很好理解,那么如果我们真的和苏菲一样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世界里,被外面的“人”操控,虽然这很让人难以置信,因为谁都不愿意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假的世界。换作我也不会相信,当你眼前所有都是事物都是虚幻的(包括人),那些发生的事都是假的,你该怎么办?(假设建立在我们存在在另一个世界中)。
到那时眼前的一切都是不可信的,因为Ta们只是虚无,所有都将不可信,一切你直观判断的大多不可信,你需要主观面对所有的事物。
其实,即使没有这个假设,这样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判断坏人的方法就非常的直观,如果是阿姨就一定不是坏人,叔叔就不一定了,但事实证明,虽然我没有遇上所谓的坏人,但女的坏人也是真实存在的。
从表面上看,是无法直接判断区分善与恶,而我们也会被层层迷雾遮挡了真相。
我在各大网站搜索过《苏菲的世界》的各种介绍,但每一种都大同小异,在我看来它并不只是一本哲学书,它激醒了人们对人类最基本的判断能力的思考,直击现今社会上最大的问题。
可是非对错,真真假假,又有那个人能真正道的清说的明呢?又有那个人能确保自己每次的判断都是正确的呢?亦或是每次所谓正确的事在若干年后还能是正确的呢?这或许就是其中的道理所在吧。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1
近来看了《苏菲的世界》,这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的一本书。未看时,我就听同事说起这书,说是讲哲学的,有点难看下去。一听“哲学”二字,我的头一下子大了,心想一定是枯燥无聊透了。但这次由于开展名著推荐阅读,几本书在班级间相互轮换,《苏菲的世界》是我所教的班级首轮分到要阅读的书。推荐给学生看,做老师的岂能置身书外?于是我翻开扉页,仅仅看了这书的概述和几位大家的评点,我就知道我错了,同时也为结缘此书而庆幸。
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就这样,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哲学,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仍不断接受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了。
在很多人的眼里,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作者乔斯坦.贾德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正如马德兰·蓝格尔说:“《苏菲的世界》一书读来清新可喜。作者乔斯坦·贾德不仅文笔不俗,也是一个绝佳的教师,使读者能以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20世纪的整部哲学史,而不觉枯燥厌烦。”这本书吸引着我们跟随苏菲在神秘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指引下,走进哲学,使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你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等,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文明史。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看《苏菲的世界》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形而上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
读完这本书,当你把一个又一个哲学家和他们的故事及理论连接起来,就会发现西方哲学史已经变成一条河,源远流长,曲折蜿蜒,静静流淌,而且清澈得一眼就可见底。
《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条闪烁着生命智慧灵光的河流,我们也许未能在这条河流中畅游或深潜,但我们一定能领略到它的潋滟波光。它会启迪我们的智慧,教会我们思考问题认知世界的方法。所以我想说我们真该好好读读贾德这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你一定会为她着迷哦!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2
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贯穿哲学发展的过程,也让我们自己了解了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解了哲学家们的思想。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及伊比鸠鲁学派与苏格拉底哲学的渊源,还有神秘主义、印欧民族、闪族文化。
看过后我才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的教学,我的生活提供帮助。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3
构思精巧,情节有趣,哲学很美。
从对神话的思考开始,历经自然派哲学、古典派哲学、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新柏拉图派再到基督教的诞生、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巴洛克时期、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存在主义等直到今天的哲学。
不得不说,每一个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是一座座思想的高峰,都是属于那个时代人们的思考与探索,无论是直线的亦或是螺旋式的上升,每一位哲学家对人生、世界、宇宙的思索对我们了解认识都有所裨益。或许我们会对某个人的某个观点产生不认同,但请不要那么快的下结论,这一切的一切本就无所谓对与错,都是个人、集体选择、观念的不同,而你所运用的评判标准只是你所认为的或者你们这个集体所认为的,其他人可能并不这么认为,如此,又如何说别人是不对的呢,况且,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明天的你说不定就会推翻今天的你。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能够看得更高、更远。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找寻回到自我的路。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4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很特别的书。无论是从叙述手法,主题内容,还是教育意义与我之前看的有很大不同。
它所讲的是一门我之前从未接触的学科——哲学,它将哲学迄今为止的起源与发展都做了概述,并在这之中穿插了苏菲紧张悬疑的故事,避免了平铺直叙枯燥与乏味。这本书并没有将所教的内容条例般的列出来,正相反,但你看完时甚至会觉得有些不知所云,而当你回过头去思考,才会猛然发现它的内容是如此庞大。
原本是一名普通学生的苏菲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使她从平凡日常生活中惊醒,开始在艾伯特那里学习哲学。后来她发现自己与她所生活的世界都是少校虚构的,并与艾伯特一起在宴会上逃脱。略带科幻的故事,却能引起深刻的思考。也许,我们只是一直完成着父母的命令;也许,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梦想;也许,我们只是组成社会这台大机器运转的一个卑微齿轮;也许,我们从未存在过……
即使世界的真相我们难以想象,但这依旧不妨碍我们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因为“生命应该有意义,这是一个命令。”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不是真正的自由,成为了平凡大众中最独特的一个,却只是逃避了责任,成了一个可怜的自我主义,伪自由主义者。生命最后都只会通向一个终点,并不代表它没有意义,我们应该用尽所有的能力与才干去创造,而不是逃避。因为“存在的意义就是创造自己的生命。”
即使我们满是“虚假”,也要尽力活出“真实”的自我。也许,在平静的夏夜里,小船的绳子便会突然松动……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5
轻轻合上《苏菲的世界》,我深深地长舒一口气,全书四百八十七页的阅读旅程实在是让人回味无穷。回想着苏菲的世界中的一点一滴,印在我心中的不单单是那个十四岁的女孩。
在《苏菲的世界》中,我第一次读到了柏拉图曾说过的那句话:“哲学始于惊疑。”它告诉我,不论谁,倘若对这个世界和人生不曾有过惊奇和疑惑,就不会开始哲学的思考。
书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这个世界好比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变出来的一只白兔,所有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人们一开始对这种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感到惊奇,然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也就会逐渐沿着细毛滑回到兔子的毛皮,他们觉得非常安适,便不愿再爬回柔弱的兔毛顶端。
对于孩子们而言,世上的所有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而对于大人们来说,这个世界就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在生活中,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话莫过于“我们今天的股价涨了么?”“白菜现在多少一斤?”“某某电影票房好像过亿了!”等等。大多数人因为忙于日常生活琐事而使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受到了压抑。难道我们就只能生活在这种整天谈论菜价、争议股票的世界里么?
哲学才是拯救这个世界的良方,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条危险的旅途,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在《苏菲的世界》中,艾勃特化身为艾伯特向同样化身为苏菲的席德进行了哲学启蒙,一堂堂哲学课变成了悬疑与破案,虚虚实实,似梦似真。
帕梅尼德斯想要揭穿各种形式的“感官幻象”,恩培窦探索着四种基本元素,即使因为哲学理论而被迫离开雅典的安纳萨哥拉斯也仍对大自然的组成提出疑问,德摩克利特努力证明组成各种事物的是原子;希波克拉底坚持着“医学伦理”;苏格拉底重视良心,真理,仍旧反对诡辩学家;柏拉图研究着双重性质的人;亚里斯多德又对柏拉图的理性论提出新的质疑……自古至今的西方哲学家,每位都在不断探求中得到新知,每位都充满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他们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的戏法看个究竟,弄个明白。
同在一片十四岁的天空下的我,发现自己已经开始朝向兔子温暖舒适的毛皮深处滑去:我开始习惯这个社会,习惯这个世界,从未去考虑过更深刻、更有意义的问题。一本《苏菲的世界》,一群哲学家拦住了我,他们揪住我的衣领,将我拽回毛尖,在那儿,在兔子的顶端,希望我也能以崭新的眼光度量生活。
葛朗维格曾说:“真实启蒙之于人,如同阳光之于土。”《苏菲的世界》,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每个人对生命的好奇,带我们爬回兔毛顶端。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02-03
11-20
08-26
06-11
09-03
08-27
03-21
02-23
02-22
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