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灿烂千阳》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灿烂千阳》读后感1
因《追风筝的人》了解了卡勒德。胡赛尼,了解了一点点那个原本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阿富汗,基于此开始读《灿烂千阳》。
这是一部阿富汗民族的血泪史。“每一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象的苦难,”胡赛尼写道。30年的战乱,国王被推翻,政变之后是新的政变,苏联人的入侵,然后又是塔得班,一幕一幕历史现实让人触目惊心。《灿烂千阳》中的两位主人公便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玛利雅姆,这个哈拉米(私生子),似乎就为经历命运的捉弄和苦难而来。
7岁那年为去寻找父亲回家看到是母亲的身体挂在了树上,15岁又被父亲当作包袱一样嫁给了喀布尔的中年鞋匠拉希德。而另一个主人公莱拉虽然度过了完整而幸福的少女时代,受过良好的教育,却在战火中失去双亲,被拉希德救回了家成了他第二任妻子。
在阿富汗,女性只有一种功用:生养!而玛利雅姆没有生育能力,可想而知她将面对的是怎样的生活:男人拉希德是收容者,更是家庭中的统治者和施暴者,在这样的家庭中,不管是亲情还有爱情那简直是遥不可及的事。所以,18年来,玛利雅姆所承受的只有冷落、侮辱和殴打。她遵从着母亲的教导——身为女性,特别是一个哈拉米,只有忍受。当少女莱拉来到了这个家,玛利雅姆除了苦难之外又多一层恐惧:自己被驱逐出门!所以她一直仇视着这个小姑娘。但是有着反抗精神的莱拉绝无此意,时时心怀歉疚地护着她。这两个心底都潜藏着悲苦与忍耐的女人就这样生活着,直到一次莱拉以自己的身体救下棍棒中的玛利雅姆,仇恨就此化解。
随后几年的生活是玛利雅姆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日子!在莱拉和她的孩子身上,她懂得了爱,体会到了被人需要的美好,有人牵挂的甜蜜。娜娜(她妈妈)说,像她这样的哈拉米,是永远也不会得到幸福的!不,现在,莱拉和阿兹莎已变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玛利雅姆望着窗外的雪花纷纷飘下,两朵新的花朵始料不及地在她的生命中生长出来,她仿佛听到了真主的恩典。
哈拉米注定是苦难的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好像不能单单从一个人的生与死再来给“幸福”下一个定义。为了救莱拉,玛利雅姆基最后一次没有再忍让,她打破了阿富汗传统家庭伦理,她第一次做了自己的主人!她把铁锹对准了拉希德的头部砸了下去,她承担了所有罪行……最终,她让自由与幸福抵达了穿越了战乱的莱拉。
在执行枪决的最后时刻,她闭上双眼,心中充满了安宁,想到她进入这个世界的身份,一个低贱的乡下人所生的合拉米,一棵杂草!然而,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是一个付出爱也得到爱的女人,这个时候感觉自己是一个幸福的女人,玛利雅姆心底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在莱拉眼中,玛利雅姆就像一块河床中的岩石,毫无怨言地忍受流水的冲刷,然而她的圣洁将不会因此被玷污,藏在她灵魂深处的品质,是拉希德永远也无法将之摧毁的。
多年以后,莱拉每次与孩子们诵读经文面向西方(玛利雅姆墓地的方向)时,她知道玛利雅姆无时无刻不在自己心中,她发出了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每一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颗高贵的灵魂!”是的,玛利雅姆有,莱拉有,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应该有。
《灿烂千阳》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二本小说,出版之前即获得极大关注,20xx年5月22日在美国首发,上市仅一周销量就突破100万册,赢得评论界一致好评,被很多评论家赞誉为“超越《追风筝的人》的伟大作品”。这次胡塞尼将关注焦点放在阿富汗妇女身上,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妇女的不幸故事,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这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历史。小说情节设计巧妙,象征和意识流的手法运用纯熟,除了一如既往对战争的控诉,还有为妇女权利的呐喊,标志着胡塞尼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
《灿烂千阳》读后感2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中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我读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后,不禁为阿富汗的遭遇感到悲哀。原来,正当我们享受着和平所带来的喜悦时,仍有一些国家被战火摧残着……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带着好奇,翻开了胡赛尼的另一本书——《灿烂千阳》。
在本书中,胡赛尼是以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家庭环境下的阿富汗女性的视角去描绘阿富汗三十年间的揪心历史。相比于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更显成熟。胡赛尼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故事写的真实动人。他着重描写着阿富汗,尤其是阿富汗妇女的苦难,可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微弱却不可忽视的阳光……
玛丽雅姆,书中的主人公之一,一直充当着附属品的可怜女人。她的母亲娜娜原是她父亲扎里勒家中的一个女仆,由于一场意外,导致了玛丽雅姆的.出生。她与生俱来的不光彩的身份,让她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世人面前展现自己。或许正是因为如此,玛丽雅姆才会比任何的孩子更渴望爱和温暖。但是,这一切终究还是破灭了。当她十五岁那年,母亲娜娜绝望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原本定期探望的父亲也形同陌路。一夜之间,玛丽雅姆好像明白了许多事情。娜娜为她做出的牺牲,娜娜在不平等待遇下的隐忍,娜娜偏激的人生观……后来,玛丽雅姆被迫远嫁他乡,嫁给一个刚失去妻子和儿子的中年鞋匠拉希德。刚开始"幸福甜美"的婚姻生活曾给玛丽雅姆带来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拉希德的面具一点点被揭开,他那丑恶的面目终究暴露在玛丽雅姆眼前——女人只是用来繁衍后代、操持家务的工具!在现实的双重打击下,玛丽雅姆的纯真被残酷毁灭殆尽,最后她将自己的内心封存起来,委曲求全成了她的代名词。
娜娜的一句话让我始终记忆犹新:"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指向女人。"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阿富汗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无论事实如何,女人都将会是过错方。以下的故事中也验证了这一观点,我不由得为阿富汗妇女感到深深地同情。
在玛丽雅姆经历了十多年的家暴以后,另外一个女孩的出现让她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莱拉,一个幸运却又不幸的女孩。她生活在进步家庭中,有着天生的美貌,受过教育,是阿富汗新型进步女性的代表。可她却生活在战争国家,战争年代。战火将她的家庭破坏,甚至夺取了她至亲的性命,也使她青梅竹马的恋人远走他乡。在被逼无奈下,莱拉也嫁给了比她大五十几岁的拉希德。和玛丽雅姆不同,莱拉拥有极强的反抗精神,她会为自己的合理利益据理力争。可她一次次的反抗,终究将拉希德的耐心消耗殆尽,让她在家中的地位变得和玛丽雅姆的差不多,一样遭到了拉希德的粗暴对待。可却是两个苦命的女人越走越近……
玛丽雅姆、莱拉,两个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时代的阿富汗女性的典型代表。一开始,她们是水火不容的。与其说这是玛丽雅姆和莱拉的生活冲突,倒不如说是两个不同阶段的女性思想的碰撞和融合。而阿兹莎的出现,彻底将这两个女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在莱拉身上,我们可看到她内心的成长。她开始懂得如何囤积自己的力量,等待爆发的契机。而玛丽雅姆的改变更是显著的。刚开始,她愿意为莱拉而顶撞权威似的拉希德;后来,她愿意和莱拉一起逃跑;再到最后为了救下拉希德手下垂死的莱拉,拿着铁锹像拉希德狠狠砸去……这或许是她这辈子第一次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做事。哪怕最后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不曾后悔。
书末,胡赛尼描写了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平凡,美满。这仿佛意味着,阿富汗的苦难总将过去,而苦难后的幸福更加难得,使人珍惜。
哪怕身处黑暗,也绝不放弃心中的阳光。
隐忍,等待,只要你不放弃,清晨的第一束阳光总会到来,灿烂千阳总会照向大地!
《灿烂千阳》读后感3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它稠浓的温暖去掂量它罪恶砭骨的凄凉。”是的,美好的历史,在现实面前,只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这点,我坚信。
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不幸的,但相较而言,我更同情玛丽雅姆。莱拉有过幸福少年时代,尤其是与父亲和情人塔里克的相处,更是留下了永远的甜美回忆。莱拉也有依靠,或是等待,无论是她和塔里克的私生女,还是她和拉希德的儿子,都是她生活的依靠,抑或希冀。莱拉更有幸运的结局,和自己相爱的人相守,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以完成父亲的遗志。这一切,玛丽雅姆都没有。作为私生女,玛丽雅姆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切,没有幸福,没有未来。如果她能遵循母亲那番“幸福不可得”的教诲,也许悲惨会来得晚一些。可是她幻想了,幻想着家庭,幻想着幸福。结果呢,母亲自杀,父亲匆匆把她嫁人,或者说是丢弃于人更为恰当!当然,如果能生个孩子,哪怕是女孩,命运还是会有转机,可是偏偏又是习惯性流产。至此,悲惨命运彻底沉入了地狱深渊,永无天日。
莱拉的遭遇,让我冷冷的悲叹,可玛丽雅姆的一生,却让我静静地生疼,无论是她和父亲的关系,还是她最后做出的选择。说实话,对于他父亲扎里勒,我很难理解。一边,将女儿弃养在泥屋里,绝情而残忍;一边,又是每周四准时探望,小礼物,讲故事,钓鱼,那么温馨,那么美好。一边绝决地将女儿弃之于人,一边又在生命的最后,跑到女儿家门口,苦苦地等待。扎里勒最后的那封信,让我差点掉眼泪,也让我突然明白了,扎里勒之前,其实是始终怀有赎罪的心的,可是赎罪求的是心安,它不能等同于共同生活,更何况,那将对现有的身份、地位、家庭带来怎样的冲击。
玛丽雅姆最后勇敢的选择,冲垮了我所有的坚持。为了挽救莱拉,她会用铁锨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为了成全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生活,她会去法院自首;而走向生命的最后,面对砍头,书中如是写道:“当她即将离开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这到底该是怎样的一种蜕变呢?
关于书的感想,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但我更愿意用一个真实的故事来作结:20xx年一个阴冷的11月,25岁的阿富汗女诗人娜迪娅?安朱曼出版了个人首部诗集《暗花》,她的成功惹来夫家上下一片恼怒,他们认为女人出版有关爱与美的诗集只能给他们带来耻辱,娜迪娅的丈夫对她进行殴打,并砍了她的头,导致血液大量喷溅而出,惨死在赫拉特的家中。
看完,你能说《灿烂千阳》只是一个故事吗?
小说最后,莱拉和塔里克舍弃了巴基斯坦稳定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回到战后的祖国,回到破烂的喀布尔,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大团圆式的理想主义,更是一种憧憬吧。因为我知道安朱曼写过这样的诗句:
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打开鸟笼
我可以探出头去,欣喜地唱一段诗
我并非脆弱如微风中颤抖之柳树
我是个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
《灿烂千阳》读后感4
曾经在微信读书的听书节目里听过故事大概和讲解。而书则是三年前的4月份买回来的,一直就没有阅读。讲到这里,我估摸着参加每一期的“大鱼共读”活动的时候,我都可以写这一段开场白了,只需要把书名改一下就好。哈哈哈……
这一次阅读我将把书中所问的:“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将何去何从?”作为阅读思考,摘录以及写书评的主题。而且准备搭配着新书《她被给予的人生》一起阅读。
玛莉亚姆被给予了什么样的人生呢?
首先,她是一个公开的哈拉米(私生子)。这就意味着她要承受众人的鄙夷和闲言碎语。不能和父亲以及他的三个妻子住在一起,毕竟自己的母亲只是一个卑微的佣人。她也只能和自己的父亲每个周四见上一面。
但是年幼的玛丽雅姆仍然不管不顾地憧憬着和父亲一家人生活的场景,并不曾被影响,内心仍然抱着热切的.生活希望。
其次,自己的母亲娜娜是一个患有癫痫病的女人,不发病的时候整天唠叨,埋怨人世的不公。自己也不再走出家门一步。娜娜将玛丽雅姆,变成她自己厌憎人世的又一个理由。不仅如此,她还不断灌输很多消极负面的信息给年幼的玛丽雅姆。比如:
“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
“像你这样的女孩子上学有什么意义呢?那就像擦亮一个痰盂。你在那些学校一点价值的知识都学不到。像你和我这样的女人,这辈子只需要学会一种本领就好了。学校不会教你这种本领。……就是这个:忍耐。”
十几岁的玛丽雅姆走出家门前往父亲的豪宅,即便被拒绝在外一整夜,也坚持要见父亲一面,跟父亲说说自己想要像其他姐妹那样上学读书。
接下来,母亲的自杀让玛丽雅姆被接回了父亲的豪宅。却又被继母们火速安排了一场婚嫁,嫁给了一个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姆。刚开始的时候,玛丽雅姆还是感觉有点满足的,特别是她得知自己怀孕了之后。她曾经想过,如果母亲还活着,“看到满足和美丽终究并非无法获取的东西。就算对她们这样的人而言。”她会怎么想呢?
然而,在玛丽雅姆连续7次的流产之后,丈夫对待玛丽雅姆的态度就全部变了。玛丽雅姆深切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正如母亲娜娜所说的:“就像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所有的罪责都变成是她自己的了。
她想得更多的是母亲曾经告诉她的:“像你和我这样的女人,这辈子只需要学会一种本领就好了。学校不会教你这种本领。……就是这个:忍耐。
她得“要容忍他和她说话的这种语气,承受他的指责、嘲弄和辱骂,忍受他把她当做一只家猫似的、视若无睹地从她身边走过,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经过了四年的婚姻生活之后,玛丽雅姆清楚地看到一个心存恐惧的女人的忍耐度有多么大。玛丽雅姆是一个心怀恐惧的女人。她害怕他反复无常的心情和暴烈的脾气,她也害怕他的专横,甚至平时买点油盐酱醋也会惹他发火,一次又一次地招来他的耳光和拳打脚踢,而过后,他有时候会说着脏话道歉,有时候则不会。”
玛丽雅姆跌进了和母亲一样的生活旋涡里,这种感觉是不是很可怕?仿佛再也没有尽头似的。
我原以为马丽雅姆小时候的执拗,不甘心会帮助她脱离被给予的人生,没想到结了婚后的十几年中,她已经依赖拉希德千依百顺,丝毫没有反抗。接着来了一个比她当年更小的莱拉。两人因为莱拉所生的女儿而亲密了起来。受过一些教育的莱拉对马丽雅姆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两人合谋着要逃离拉希德,虽然失败,但毕竟女性自我意识的苏醒是玛丽雅姆人生进步的一个标志,才有可能发生后面的情节。
虽然我不够满意故事结局,但作为一个阿富汗社会的旁观者,没办法体会阿富汗妇女的种种无奈的被局限的人生。因此也就认为也许这才是玛丽雅姆比较合理的结束了。
我希望莱拉和塔里克的孩子是个女孩,并且取名为“玛丽雅姆”(晚香玉,是一种很可爱的花朵)。
《灿烂千阳》读后感5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这是诗人赛依伯的诗作《喀布尔》里赞美阿富汗喀布尔这座城市的诗句,从诗句中也能想象出未遭战火蹂躏的阿富汗有多美!书名《灿烂千阳》取自其中。
《灿烂千阳》犹如一部阿富汗民族的血泪史,胡赛尼将阿富汗这个动荡不安的国家,最黑暗血腥的几十年,毫无保留地抖露出来,暴露在阳光下。它让全世界了解了阿富汗,了解了一个积贫孱弱的民族数十年的纷繁动乱与内忧外患;无数平民百姓在历史大河里载沉载浮、无力挣扎;以及阿富汗女性如何在最不利的条件下,隐忍着伤痛与传统家庭伦理奋勇对抗。
两个普通的阿富汗女性,呈现给我们整个阿富汗女性的悲剧以及阿富汗国家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境况。
玛利亚姆出生在一个被父亲抛弃了的单亲家庭,童年时代活在母亲永无止境的仇恨中,同时也让她一直都幻想着渴望着父爱,没有人教给玛丽雅姆反抗和自由,在被迫嫁给拉希德以后,玛丽雅姆默默地忍受着家暴、羞辱、奴役。
丈夫拉希德形象威严,观念保守,信奉男权至上,并把女性当成生育和做家务的工具。他要求女性为他洗衣做饭、生养男孩;要求凡事服从丈夫,对妻子稍有不满,就拳打脚踢,甚至棍棒相加;他限制女性自由,强迫女性戴面纱穿黑袍,禁止她们在没有自己陪同下出门。她一生战战兢兢地服侍着丈夫,但这一切都没有换来丈夫的半点尊重,面对丈夫的屈辱,她不是没有不满,只是她并不知道如何反抗。
甚至在试图从拉希德的魔爪里救下莱拉的时候,玛丽雅姆也怀着也许拉希德会醒悟的希望,但是当她从拉希德的'眼神里只看到了穷凶极恶的魔鬼脸庞而没有看到一丝悔改时,她意识到了自己别无他路可走。忍耐不会让恶魔醒悟,忍耐只会姑息甚至造就恶魔,玛丽雅姆已经忍耐地够久了。
对于她这样隐忍了一辈子的人,她的反抗是杀死了这个她顺从了一辈子但却都不为所动的丈夫。判决那天,玛利亚姆只要想到,莱拉从此将会和她的两个孩子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她便觉得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当她坚定默然地走向死神的那一刻,她才觉得自己是真正地活着。带着这个世界的偏见,她再也可以不用畏惧了。
在这场暴力家庭下和玛利亚姆相依为命的莱拉,出身于阿富汗中产家庭,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有一个青梅竹马的恋人,除却战争,童年度过的算是比较快乐。
但战争改变了这一切,她的两个哥哥在武装冲突中丧生,她和父母在搬家过程中遭遇流弹,父母双亡,她本人则被玛利亚姆及其修鞋匠丈夫收留。当她知道自己怀孕的时候,为了她和塔里克的孩子,她选择忍受屈辱和痛苦。就这样以一种强悍的神经来支撑她在拉希德眼皮子底下不动声色地瞒天过海。
不像玛利亚姆的隐忍,莱拉在受到屈辱时会反抗,即便这么做会遭受到拉希德的暴打;她会偷偷集资,策划一场不为人知的逃离计划;会在战后选择回到那个可怕的地方,为了参与故乡重建。
就像莱拉的爸爸小时候对莱拉的教导一样:我知道你还小,但我希望你现在就明白并且记住这个道理。婚姻可以等待,教育却不行。你是一个非常、非常聪明的女孩,真的是。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如愿以偿,莱拉。这一点我很清楚。我还知道等到这场战争结束了,阿富汗将会像需要它的男人一样需要你,甚至比需要它的男人更加需要你。因为,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过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莱拉,没有可能。
面对严酷的社会环境,她们的微弱的个人意志无法和残酷的时代抗衡。无止境的忍耐,是无数个玛丽雅姆们和无数个莱拉被教育着用于自保的方式,她们被驯服或被强迫着一而再而三地低头。可是她们并没有因此就一味的臣服,做一个沉默的弱者,而是以或许温和或许强烈的姿态进行着抗争。
文章最后写道,每个阿富汗人的故事都充满了死亡、失去和无法想像的悲哀,这让她吃惊不已。然而,她也看到,人们找到了一种苟且偷生、继续生活的办法。
就像,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愿世界和平!
《灿烂千阳》读后感6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卡勒德·胡赛尼
卡勒德·胡赛尼的这部小说可能大家并不是那么熟悉,但如果我提到《追风筝的人》,肯定很多人会恍然大悟。如果我再提到《灿烂千阳》是《追风筝的人》的姊妹篇,我想大家应该就心里有数了。不过,《追风筝的人》已经被讨论很多了,这里不多做赘述,主要来谈谈《灿烂千阳》。
千阳,一千个太阳,到底是多么一个黑暗阴冷的国度,需要如此多的阳光才能驱散给予他们温暖?《灿烂千阳》的叙述风格和《追风筝的人》类似,描述细腻,情节坎坷而真实,笔调诚挚而悲悯。故事从玛丽雅姆开始,她是富商的私生女,和母亲娜娜在草屋中相依为命,而后无奈被迫嫁给比自己年龄大几十岁的修鞋店老板拉希德。就这样,玛丽雅姆开始了她无止尽被打骂的一生。
那年,她才15岁。
玛丽雅姆经历了十几次的怀孕,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以致于拉希德对她的态度越来越差,不由分说就直接打骂她。后来,阿富汗战争持续紧张,生活动荡不安,索性拉希德还有生意,两人不至于饿死。
之后,故事转向另一位女主,莱拉。
莱拉的童年比起玛丽雅姆要幸运很多,她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和一个全心全意爱她的男人。只是,悲剧接踵而至。战争爆发,她的两个哥哥在战斗中牺牲,她的父母在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喀布尔时被流弹炸死,只有莱拉侥幸逃过一劫,被拉希德和玛丽雅姆所救。之后,她得知挚爱的男人塔里克被谣传也在战场中牺牲,此时的她无依无靠,心灰意冷。在拉希德的逼迫下,她成为了拉希德的第二任妻子。
莱拉的生活希望全部被打碎,于是她渐渐成为和她“看不起”的玛丽雅姆一样的人:终日打扫房间,整理东西。而玛丽雅姆是善良的,她从来没有因为莱拉的争锋相对而怀恨在心,相反,她一直给莱拉力所能及的帮助。就这样,两人慢慢成为了袒露真心话的好姐妹。后来,莱拉剩下一个男孩,但却在此时,谣传牺牲的塔里克回来了,两人重逢却已经不再是年少模样,岁月的痕迹留下的是无言的沧桑。拉希德知道了两人见面,毒打了莱拉,玛丽雅姆为了保护莱拉而失手将拉希德打死。
故事的最后,玛丽雅姆拒绝了莱拉的请求,主动向警察自首,被判了死刑。莱拉带着孩子和塔里克离开了这个地方。喀布尔战争结束了,一切又恢复了以前的平静。
描写玛丽雅姆走向死亡的这段写的相当细腻,相当感人,我无法用浅薄的文字功底去描绘这种意境。这个出身卑微,又所遇非人的柔弱的女人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里却表现得勇敢而坚强,她在回顾自己一生仅有的几个幸福片段时觉得满足,她所遗憾的是不能再同亲爱的莱拉一起喝午茶,看不到与她情同母女阿兹沙长大成人,但她觉得自己终于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甚至是英雄,这以死亡换得的殊荣感并不算糟糕。玛丽雅姆悲惨的一生也许正是阿富汗妇女最为典型的代表。而劫后余生的莱拉终于能和心爱的人及2个孩子在一起了,玛丽雅姆用生命成全了她这只飘在梦境里的渺茫幸福,她泪眼婆娑,满怀感激。在这个纷乱而险境丛生的人世,生死相邻,绝望和希望交织,他们回到政局稍稳定了的故乡喀布尔,他们相信他们能重建家园,长相厮守。
如果注定要面队惨淡的人生,人们将何去何从?在这不可思议的悲剧之中,胡塞尼让我们看到女人对家庭的爱竟能够将她们投入同样不可思议的自我救赎,而依凭对爱的回忆就能让苦难中的女性忍受沧桑沉沦。牺牲和光明是相伴相生的,《灿烂千阳》,就像书的名字一样,给我们透露出微薄的希冀。哪怕牺牲是残忍的、无情的,哪怕阿富汗的生活再多么黑暗无边,希望会在千日降临之时出现,光明会再一次绽放在每一个阿富汗人民的笑脸上。
讽刺的是,看完这篇小说,我正巧又看到新闻上报道阿富汗的动乱和恐怖袭击的镜头。看着阿富汗人民那空洞无助的眼神,我不禁默默叹息,虽说希望仍存,但是何时才能出现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之中呢?“千阳”,真的足够驱散这片乌云吗?
我无法去预判这些事情,我能做的,只能是写下寥寥几语,试图成为那第一千零一个太阳,也呼吁更多的人成为这“第一千零一日”,能为目前这个黑暗的过渡带去一丝帮助——
【《灿烂千阳》读后感】相关文章:
灿烂千阳读后感12-07
灿烂千阳读后感04-30
朱自清读后感读后感通用01-02
读后感想:《周国平文选》读后感大纲11-14
《幸福从接纳开始》读后感-读后感09-28
红楼梦读后感 读后感01-23
名著读后感骆驼祥子读后感01-08
读童年读后感_读后感作文_04-03
高中优秀读后感_高中读后感09-24